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征文稿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征文

发布时间:2014-12-09 07:22:1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xxxx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起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76.3亿元,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全国7.8%、全省10.1%),高于省定目标(11%)0.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宏观经济需求不足、主要支撑产业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我市年初计划目标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10.3亿元,增长14.2%,低于年初计划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5.1亿元,增长14.3%,高于年初计划2.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204.8万吨,增产4.3万吨,实现九连增。全年接待游客26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3亿元、门票收入8.3亿元,分别增长14.2%、16.5%、19.7%。

(二)投资、消费、出口完成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4.2亿元,增长21.6%,高于年初计划0.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对全市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29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7.2亿元,增长15.4%,低于年初计划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04.4亿元,增长18.2%。全市直接融资131.4亿元,获得省级银行授信800亿元。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5亿美元,增长22%。出口15.1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

(三)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工程,我市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示范基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5.7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预计分别削减7%、8%、10%、12%,均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我市成为全省四个总量减排试点市之一、唯一一个环境容量研究及运用试点市。

(四)民生保障情况。“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圆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5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率99.4%,居全省首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02所,职教园区一期15栋主体完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惠及群众8.3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55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707.5万元。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住宅20143套,入住人口43372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3元,分别增长11.8%、13.6%,高于年初计划2.8个和4.6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当前我市仍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不优、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和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完善加强,土地、资金、环境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xxxx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转型、持续发展,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

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6%左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现就主要目标作简要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按照十八大提出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初步测算未来8年我市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10%以上。二是从发展实际看,随着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面展开,各项重大战略举措稳步实施,全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从支撑因素看,工业、投资有望持续较快增长,农业生产、社会消费、服务业平稳增长,将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拉动。四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xx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目前已出台的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性因素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已全部释放,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城镇职工和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综合考虑两项指标预期增长11%以上。

三、xxxx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初步计划

xxxx年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第一批),总投资252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12亿元。

(一)新型城镇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44个,总投资2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开工建设世纪路、神州路、中原路、中南路、文汇路等道路,推进迎宾路南延、锦江商业广场、解放区城际铁路南水北调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德瑞苑小区公共租赁住房、xx铁路电缆工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山阳路、普济路、南通路等道路大修工程。加快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完成45公里输水线路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搬迁、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燃气管网5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方面,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修武周庄新市镇、投资11.5亿元的小徐岗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孟州市长店示范村、总投资2.3亿元的沁阳和谐家园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

(二)新型工业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292个,总投资15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1.5亿元的风神年产800万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生产线、总投资25亿元的三木表层材料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佰利联年产30万吨富钛料生产线、总投资11.7亿元的河南东辰年产40万套汽车厢体总成、总投资2.1亿元的多氟多年产1000万盏高亮度led照明灯、总投资1.1亿元的河南飞孟年产6700万克拉多晶立方氮化硼磨料、总投资4.2亿元的温县中维药业年产5000吨药用级聚维酮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3亿元的大江重工(xx)装备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总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三丽年产500万kvah硅胶体铅蓄电池和年产20万辆电动三轮车、总投资20亿元的河南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总投资30亿元的河南纳克年产10000吨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材料及200mw电池组件、总投资2亿元的河南飞孟年产1500万片金刚石复合片等项目建设。能源保障方面,加快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xx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总投资50亿元的龙源电厂等项目建设,总投资27亿元的xx东区热电机组项目建成投运。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58个,总投资1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亿元。其中: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28亿元的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河南亿腾年产30万吨速冻熟食加工、总投资6.2亿元的xx永坤年产9万吨怀药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修武县伊赛牛肉生产加工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河南乐食汇怀王怀药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养殖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0.5亿元的修武伊赛年出栏10万头肉牛养殖、总投资2.5亿元的孟州市平康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孟香农产品物流中心、总投资1亿元的豫台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总投资2亿元的河南鑫荣源农业生态科技园等项目。生态水系方面,开发建设北部山区影视湖、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和新区东湖、灵泉湖等五个水库,改造老城区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翁涧河、李河和山门河,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6月底前黄河水进入大沙河,灵泉湖年底前形成水面1000亩以上。投资12.4亿元,开工建设南水北调xx城区段绿化景观带工程安置房73.32万平方米。投资1.7亿元,持续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

(四)交通方面。重点实施项目25个,总投资1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亿元。其中:铁路网方面,重点抓好郑焦城际铁路、郑州到太原快速铁路通道xx至晋城段(前期)等项目,郑焦城际铁路xx段建设线路68.5公里,xx东站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公路网方面,重点抓好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武陟至云台山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环城快速通道、迎宾路南延及xx黄河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s308修武(市界)至xx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总投资9.8亿元的郑常线xx境马营至小中里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启动站南广场征迁及南站房建设,加快总投资4.3亿元的s308冢沁线xx至沁阳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

(五)服务业方面。重点实施项目46个,总投资31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亿元。其中:建成总投资4845万元的xx海关(马村)监管场所,总投资20亿元的立天唐人中心、总投资10亿元的恒桥新生活服务广场、总投资1.2亿元的神农山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总投资2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xxhopsca街区建筑群等项目。

(六)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方面。重点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其中: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总投资6.9亿元的市技师学院职教园区新校区、总投资1.1亿元的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3亿元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投资1.2亿元的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市儿童医院病房楼、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陈家沟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

四、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举措,争创城市发展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提质扩容、宜业宜居,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强力推进14820城市转型工程,优化城市形态,把城市组团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组团式发展框架,完成各组团规划编制、审批工作。二是加强城市载体建设。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xx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城市载体建设。xx新区作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的主导区域,至少开工建设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或商贸项目,尽快成规模、出形象、聚人气。推动老城区基础设施向新城区延伸、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有效对接。加快组团与中心城市间快速通道建设,引导产业在组团与中心城区间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组团服务功能和吸纳就业能力。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编制老城区提升规划,加强公共交通、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跟进配套,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把稳增长与增效益、促转型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编制完善《xx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xx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实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行动计划,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高新技术、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提升四个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力争新建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1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0家。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研发平台10家、市级研发平台40家,全市研发平台数量达到3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30%培育成科技型企业,并建成研发平台。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化完善“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对外公布制、工作台帐制”等工作机制,着重抓好集群培育、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功能配套、集约节约、机制创新等六项重点工作,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基地,每个产业集聚区至少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四城区至少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商贸或工业项目,力争2个以上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十强”、“十快”、“十先进”产业集聚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四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扩能增效和节能减排,创建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开发、七贤镇旅游服务区等项目,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业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加快“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务区)规划建设,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两区”发展规划论证、批复工作,研究制定高端服务业项目入驻“两区”优惠政策,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载体。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进物流业规模化发展,继续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试点工作,推进xx盛通物流基地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启动焦西物流园区规划编制工作。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购等新型业态。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抓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推进水电路等农田生产设施建设,加快沁北引黄灌区、蟒河等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二是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强奶源基地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建成20家主食便民连锁店。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生物育种为重点,加强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的选育,通过审定新品种3-5个。推进10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组建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科技集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乡镇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主要粮食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6%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动物防疫体系乡镇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县级全覆盖。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00个以上。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积极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强化投资拉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确保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年度投资计划百分之百完成、年度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一是坚持目标责任制管理。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规定,严格考核奖惩。二是落实“三清四通五办”项目审批机制。对所有审批项目做到“三清”,即审批表格一次性给清、办理程序一次性讲清、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及图纸一次性说清。做到“四通”,即对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确保畅通,对前期需协调的项目加强疏通,对需提前介入的项目用足政策灵活变通,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保持沟通。做到“五办”,即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快捷办。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加强服务协调,加快项目建设。四是坚持媒体公示制度。每月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在xx日报等主流媒体排名公示,激发各县(市)区加快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五是坚持和完善观摩点评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性的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集中观摩点评活动,重点安排观摩竣工投产项目。通过观摩找差距,定目标。六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和管理。出台《xx市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法》,建立完善招投标监督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稽察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格规范投资行为。同时,继续完善xx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五)强化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为选择标准,突出抢抓机遇、承接转移,盯紧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定向招商,加强港澳台和韩国招商,组织好一系列招商洽谈活动和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六大集群招商,依托厦工产业园、奇瑞发动机、xx兵装产业园进行产业链招商。强化与郑州、洛阳、济源以及山西晋城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二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快xx海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口岸服务体系。一季度建成xx海关监管场所,具备口岸通关能力。全力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深化与青岛港、天津港等港口的合作。积极申报xx综合保税区。争取引进5家出口型企业,新增出口实绩企业10家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级皮毛出口基地和河南省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食品农产品出口基地和企业,积极创建“四大怀药”、果蔬等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示范区。三是优化开放环境。完善招商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机制、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机制,维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推进直供电改革试点,落实电厂脱销电价政策,推进环保收费方式改革,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为重点,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进大病应急救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深化财政、行政审批、事业单位等改革。五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强银企对接,提高“四资”运作水平,扩大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载体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提升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六)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一是加强资源节约。编制完成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工程,重点加强赤泥技术研发和利用以及氟石膏、硫酸渣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抓好修武县钜龙科技有限公司赤泥资源化利用、佰利联钛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加强节能降耗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分解落实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能源评估制度,严格能耗准入门槛,开展列入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活动”的能源审计工作,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完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深化用能在线监测管理。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等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实施污染整治工程,强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严把环境准入关,切实抓好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完成省定减排目标。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市水系建设,深化北部山区综合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完成造林和森林抚育16万亩。

(七)强化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民生民心,继续集中财力,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帮助就业、援助扶持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二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好规划选址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开工16191套。健全建设运管管理体系,严格规范申请、审核、轮候、分配、退出等程序。三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老年产业园项目建设。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新建、改扩建100所幼儿园;启动xx一中二期项目,完成100个农村中小学校舍优化改造项目;推进人民中学二期、山阳区新城小学项目以及新区文苑小学续建项目,启动建设映湖路小学、丰泽园公办幼儿园、和诚锦江小学项目。完成xx一中体育馆、温县一中新校区二期等工程,职教园区一期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五是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山阳故城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妙乐寺塔、清真北大寺保护设施项目。开展市群艺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六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建成已下达投资计划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农村急救体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精神病防治机构,启动市妇幼保健机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县级中医院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市第四人民医院综合楼等项目,加快建设市儿童医院病房楼、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等项目,开展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市中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建成投用。七是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提高城乡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群众切实利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应急等管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将我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4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适宜”的奋斗目标和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局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三大需求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左右,连续15个季度增长速度超过13%,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 增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8%,削减水、气污染物排放0.53和1.5万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50% 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0,同比提高20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居民 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发展日趋协调,支撑条件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大灾之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7.5亿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 高产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增加值增长17%,机械、医药、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第1000架erj145支线喷气客机在哈交付 使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黄金周以及哈洽会、制博会、糖酒会等一批大型展会相继举办,会展、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 18%。扩权强县,加大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东北区域“4+3”合作模式得到加强,东北亚区域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逐步升 级。大顶子山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苇亚铁路全线贯通,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三环路哈阿立交桥等工程开工建设,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 工程加快推进,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调整改造步伐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稳步推进,预计国家批复资金申请报告的46个工业国债项目累计 完成投资56亿元,占总投资的48.7%,22个项目竣工投产,6个项目完成验收。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8.5亿元,五大工业新区初步 形成园区相互呼应、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东轻、哈轴等重点企业改制重组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非工业企业改制重组正在启动,企业配套 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 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2%。

城乡居民实惠增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1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预计分别达到117、182、135和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部城镇居民。城市低保人员20

万人,月人均补差额115元,实现动态下应保尽保。全面 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11.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351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 生活费。投入资金3400万元,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所有区、县(市),参合率达到94.1%。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 22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76%。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 21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233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6处,新建沼气池9890个,建成新农村示范住宅200多座,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尽管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与同类 城市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 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还比较多。

二、2014年计划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201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市属外贸进出口总 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 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水、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分别削减3%和1%。

为实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工程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亿公斤左右。突出“良种繁育、规模饲养、 疫病防治”三大重点,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养牛超万头、养猪超5万头、养禽超50万只、养羊超万只的专业乡镇或养殖合作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推进龙凤山、倭肯河、友谊等大型灌区建设,利用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旱改水”30万亩。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增加农机总动力550万千 瓦以上,机械作业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乳制品、畜禽产品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着力支持国家、省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抓好已经确定的八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培育经营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 类协会为纽带,推动“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大发展。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122万人,培训农民工35万人。

加快农村公用事业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争取2014年农村公路建

设计划1500公里以上。抓好试点村、镇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 道路建设,尽快形成镇村相连、村屯相通的农村道路硬化主骨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0处,解决1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示范项 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整合集约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增加值增长15%。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重点产品为依托,培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积极引 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把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强,把食品产业进一步做大,把医药产业进一步做优,把化工产业进一步做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好 4g15发动机、250兆瓦等级燃气轮机、生物工程产业基地、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重点监控工业投资项目100个,投产达产项目 5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实施产业科技支撑战略。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增长点、储 备一批前沿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哈兽研兽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我市,支持哈焊 接研究所优质焊材国家工程中心二次能力建设,哈药集团现代中药粉针剂国家工程中心、动物细胞制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轴集团特种轴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一 工具精密复杂数控刀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机电、汽车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壮大医药食品集中区,改造提升化工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整体提高县域 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严格执行园区规划,做好产业细划,突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规划开发区铝镁合金工业园、平房航空产业 城,完善呼兰大学城和地理信息产业基地、香坊出口加工园区建设。加大力度,整合资源,规划风电产业研发和建设。制定工业布局导向政策,从土地、税收、资金 等方面支持布局优化调整,有序推进老企业向专业园区搬迁集聚。

(三)围绕第三产业壮大规模、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开放带动、市场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以上。

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发力度,争取更多国内外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或代表处。推动江海证券在增资扩股基 础上实现综合性经营。支持哈商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谋划建设群力金融商务区,制定鼓励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发挥地方金融的整体合力,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 务。

发展现代物流业。认真落实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实施意见》。组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高层论坛,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业企业融合、项目对接搭建平台。加快公路总枢纽、新香坊集装箱节点站、龙运物流园区及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物流业的整 体水平。

发展外包服务产业。落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培育服务外包大企业,加快黑龙江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和哈尔滨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发展会展旅游业。提升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会展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各种会展窗口,吸引中外客商和游客,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13% 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7%以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亚布力旅游度假区、以劳模主题公园为重点的太阳岛风景区西区、龙凤山风景区、侵华日军 “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工农业旅游项目。

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东鹏肉类、尚志宝兴农产品、金谷粮食等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鼓励城市连 锁经营、超市向农村延伸,支持农村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老社区商业布局,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四)围绕强化投资需求拉动,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50项,10亿元以上项目15项,推进重点项目100项。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大项目,实现建 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路网改造、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成高 子至宾西铁路、哈齐城际铁路、群力热电厂、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水源地污染防治、何家沟综合整治、群力新区开发、危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做好哈尔滨西站、 轨道交通一期、三环路西线跨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35个以上,10 个项目通过验收。

拓宽投融资渠道。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争取国家和省把更多的项目摆放在我市。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争取与开 发银行再签署一个额度在200-300亿元的合作协议。加大金融和资本运作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快融资改革和创新,扩大专业性融资公司的 领域和规模,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积极谋划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增量、整合存量、挖掘潜力、促进合作,解决土地瓶颈制约,增加土地收益,为基础设施大项目筹 措建设资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放城市建设投资领域,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强化项目谋划生成机制、推进协调机制、监管服务机制和 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实行市领导研究大项目推进工作的例会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在地统计、在地考核”制度,完善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五)围绕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优化进出口结构上实施突破。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以及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等有利政策,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 巩固日、韩、港澳台等传统优势引资市场,有计划的开拓欧美市场,逐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招商代表处。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积极寻求同世界500强企 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合作的契机,面向关联性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产业链、价值链招商,点对点招商。按市场原则策划、包装项目,统筹、合理确定园区 定位,形成以市开发区为主体,各类园区为补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内部竞争最小的园区发展格局。完善招商引资责任、激励和重点项目服务机制。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强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扶持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 对俄、对韩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全面优化出口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汽车、医药、电子产品、电站成套设备、深加工农副产品等 商品出口,扩大生物制药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落实扶持政策,建立重点出口商品跟踪制度,制定《哈尔滨 市出口企业奖励管理办法》。

(六)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加速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着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重点耗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 快淘汰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关停200兆瓦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 户。加大分散供热锅炉联片并网改造力度,淘汰50台7兆瓦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

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台《哈尔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 济项目。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建设依兰、方正等3个风力发电厂项目,新建、改建3个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建设市开发区和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 专业园区,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8%。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实施,文昌污水处理三期、延寿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投产运行,双城、阿 城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建设,群力、平房、信义沟、松北松浦、呼兰、太平中水、污泥处置、文昌配套管网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哈药、哈高科、省生物一厂、东轻、 华尔、气化厂等6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竣工运行,三精制药、济仁药业、中石油哈石化分公司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

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产业化项目最大限度 地支持;加大监控力度,对违法和超标耗能排污单位加大惩治力度,实行严打重罚;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将节能降耗目标当成各级领导的头等任务 来抓。

(七)围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及农村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 审批效能,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深入进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行政机关领导问责暂行办法,建设法治政府、 责任政府。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未改制企业的 改制工作,推进物业供热、供排水、公交等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对已改制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实施和完

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跟踪4户企业的试点情况,加大国有股分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 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等。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改革,落 实国有农场的补助政策,促进国有农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好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申报落实工作, 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八)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务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制定出台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零 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式安置,力争充分就业社区新增5%以上。落实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社保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训高技能人才7000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0万人、188万人、139万人 和70万人。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城保与农保之相互衔接、顺畅贯通间的通道,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巩固城市低 保制度,完善住房、教育、就业、供暖、供水、供电、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展就学、法律援助、劳动力输出等 农村救助工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组织 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县级计生服务站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建设,加快乡镇文化 站、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推进哈尔滨艺术中心、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和省、市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 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做好大冬会各项筹备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调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全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安全隐患,切实化解影响全局、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不稳定因素,努力营造安全保障型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

一、“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400万吨,棉花7.5万吨,油料4万吨,瓜菜630万吨,肉类33.5万吨,水产品6.6万吨,水果70万吨,“九五”年均递增分别为1.6%、5.3%、5.7%、18.8%、6.7%、9.4%、7.3%。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7.6:2.4调整到6:4。结构调整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200万亩。畜牧业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猪、羊、鸡良种率达到60%、80%、30%和90%以上。以农田林网、济德高速公路两侧林带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和以枣粮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红枣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经济林120万亩、用材林20万亩、防护林20万亩;农田林网达650万亩,农林间作150万亩,林木蓄积量69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7%。 (三)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土方1.8亿立方米,对徒驻河、赵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完成了严务水库、丁东水库等24个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7.5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69万亩,全市配套机井达到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5,已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70万亩,开垦各类荒地40多万亩。 (四)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复种指数达到17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8处,带动种养面积140多万亩,带动种养农户40余万户,园区内引进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4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获绿色证书农民2.2万人,农民技术员1.9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1%和0.9%。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52万千瓦,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1.2%、31.7%、34.4%。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温情、雨情、墒情、灾情及农作物苗情监测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人工防雹增雨、卫星遥感监测等减灾防灾技术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狠抓了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252万亩,农户60.5万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31处,农产品外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97个,参加农户3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8%。各类农副产品运销联合体发展到1万余个,运输大户13.8万户,农民运销队伍达40余万人。全市已形成种植业生产基地176处,养殖专业小区323个,养殖专业乡71个,专业村1303个,养殖大户1.9万个,养殖场3168个。 (六)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多种经营总收入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达到2491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农民负担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自1994年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982.8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3个,使33万人脱贫,庆云、夏津两县于1997年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全市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日渐显露,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即将加入wto形势的要求。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间下降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乡村两级社会服务职能弱化,对农民进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二、“十五”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构想,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飞跃。 (二)任务目标 1、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到201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6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8.3%,禽蛋总产量达到35万吨;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7.7%。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例2014年达到40:10:45: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到4:6,产值比例调整到3:7。粮食作物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小杂粮面积,2014年专用小麦比例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小杂粮占秋粮的30%左右;根据产出效益和市场需求调整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瓜菜种植规模,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面积,2014年瓜菜总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50万亩。在努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特色,优化结构,稳定生猪、蛋鸡养殖,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优质鸡、兔及特种动物养殖,大力发展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2014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果业要突出红枣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枣粮间作,开发和扩大冬枣种植;积极发展杂果和名优特新果品的生产,加快劣质果园更新改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城乡绿化建设, “十五”末,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2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名优高效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 3、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提高到186%,商品代牛、猪、羊、鸡等主要畜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到“十五”末,获“绿色证书”农民达到10万人。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014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25.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086辆,农用柴油机38.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000台,农用拖拉机配套机具16.7万台,机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5%、55%、55%,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201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占现有流失面积的38%,其中治理风沙区面积150平方公里,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递增7%;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以上;农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三)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长期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农民各种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要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杜绝合同外收费,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总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经济作物中,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质量好的棉花品种;扩大瓜菜种植面积,重点扩大设施栽培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市场农业的首位,尽快实现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转变,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林业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枣粮间作、林业产业、森林公园和城乡绿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要结合荒碱地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加速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并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把更多的农民推向个体私营经济主战场。抓好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大力培植玻璃钢、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质量差、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新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以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发挥德州扒鸡、西瓜、乐陵小枣等老名牌产品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名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增强产销调节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14年,每个县市区培植出1-2个利税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以上。二是大力开拓和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夏津棉花、张大庄、平原鸡蛋、杨安镇、临南蔬菜等市场发展成辐射全国、全省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在全市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其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以及招商引资、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扩大农产品外销,“十五”末农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营销主体。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涉农部门、城镇下岗职工和乡村干部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的流通合作组织和个体流通组织,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的路子,扩大农产品销路。第四,建立准确、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金农工程”信息网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和运销。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培育产业化载体。首先要搞好总量扩张,使其真正成为组织广大农民闯市场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抓好规范提高,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档次和水平;对新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办成规范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强示范引导,特别在一些刚刚起步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示范引导作用。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抓好“种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种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现有组培中心和航天育种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种引进、繁育、试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良种产业化体系。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搞好市县乡三级园区功能的衔接,建立全市范围内的科技示范园区协作网,发挥示范围的整体示范作用。三是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建立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进入农业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选题要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联合攻关,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林牧渔技术推广站作用。五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发挥农校、农技中学、农广校、农函大、农民夜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技术讲座、科技赶集、办培训班、下乡指导等形式,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使6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重点搞好引黄工程建设,抓好宜井区机井建设,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争达到宜井区每50亩地一眼井,农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干支流河道和骨干排水沟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卫新河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水利和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二是抓好以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加大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农民植树积极性,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机事业。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机械拥有量。积极探索农业机械运营新机制,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机具。进一步增强农机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利用率。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把项目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 (六)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中心镇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一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速人口和产业向乡镇驻地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重点抓好12个中心镇建设,到2014年,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一般乡镇驻地人口达到万人左右。二是选准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坚持走以贸兴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财,吸引农民进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镇建设同兴建工贸小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吸引农民和外地客商投资建城兴城。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讯、水、电、气、热、环保、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和枢纽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实施小城镇政府机构改革,增强小城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小康进程 以贫困村为重点、贫困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扶贫资金要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和监督。二是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三是结合全市经济发展重点和农村热点、难点,着力抓好有形物质帮扶与无形物质帮扶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合作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三下乡”活动结合、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使贫困村、贫困户在经济、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整体脱贫。 (八)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村民选举制度,实现民主选举。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健全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依法办事结合起来,既保证农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加强法制教育,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保障广大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下大气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第四篇:2014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宝鸡市统计局来源:综合科发布时间:2014-3-22 10:29:28访问次数:324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2014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鸡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

2014年3月22日

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十、人口、(感谢访问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宝鸡市常住人口为373.1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01‰,死亡率为5.84‰,自然增长率为4.17‰。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6元,比上年增长23.6%。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16元,增长20.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7元,增长17.1%。

第五篇: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达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和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动应对和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符合达州实际的发展之路,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 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共同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8.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9.03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5.56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69.9%和24.4%,分别拉动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和65%。其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人均gdp11915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29.3:42.1:28.6调整为26.1:45.3:28.6.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全年

本网向你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德宏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东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十堰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兴安盟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word该篇DOC格式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征文范文,共有2762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征文下载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征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