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正本清源讲,王怡原本是诗人。
只是被忽略了。只是被淹没了。借用余世存说鲍勃·迪伦的话——“他的音乐成就使一般人忽略了他的诗歌和思想成就”,我想对王怡可以同样说。
说他是诗人,不仅指多种文类中,他其实写诗最早最看重,一个很明显但未必引起人思考的事实是,包括他的公共写作都包含着诗的气息流淌着诗的精神。老实说他“美得惊动了党中央”,固然由于其跌宕起伏的思想,也由于其摇曳生姿的行文。正像晓波先生为他作序时所言:“我喜欢王怡,……不仅因为‘无权者的独立思想’,更在于这样的思想洋溢着美的魅力”,“面对羞辱个人美感的粗俗政权,王怡写下了基于个人美感的文字,读这样的文字,我能感觉到他那种蔑视强权的发自内心的骄傲。”——或许晓波没有读到他的诗?
就狭义的诗歌写作而言,王怡的“诗龄”算起来有二十四年了。据他自己说,“在我20岁到28岁之间,我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几乎是依靠诗歌去调整的。……诗歌是我在卑微的私生活中赢取尊严的唯一方式。”从2001到2005年,他的确放下了诗笔。可是我们看到,大概从2006年8月妻子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开始吧,他就重新提起诗笔,就一发而不可收。数了数集中,仅2015年的诗就有一百几十首,其“创作热情”让人匝舌。想到他是个牧师,想到他花大量时间要牧会,像他一首诗披露的:“在礼拜一,就想念手擀面了/礼拜二和加尔文在一起/礼拜三查经,礼拜四剪头发/礼拜五上午有婚前辅导,晚上祷告/礼拜六一直在忙/到了礼拜天,世界就结束了”(《小史诗:礼拜天》)……这种情况下他竟然会写诗,而且写那么多,的确让人“友邦惊诧”。可是既然酱紫,肯定有其原委。
肯定有心理机制。就像他《在这个冬天,我们靠一些词语取暖》一诗表白:
在这个冬天,我们靠一些词语取暖
花时间安息,也花时间死亡
将一瓶贵重的油,缓缓浇在心上
然后扇动双臂,摹仿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