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实习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新闻实习报告--香港《文汇报》港闻部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港闻部
实习时间:.8~.9
实习心得
我在香港《文汇报》港闻部实习,采写本地新闻。每天都要在香港不同的地方跑来跑去,我有机会认识香港的社会民生,同时也在与同行的学习和竞争中,品尝到记者生活的酸甜。
实习中最大的收获,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好新闻工作。在独立采访的过程中,我从其他报社的“行家”(记者)那里学到很多,比如如何提问题,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抢占拍照位置。
回到报社要向编辑报告当日采访的主要内容。编辑会根据新闻的特点,告诉我如何抓住新闻的亮点去写。稿件经编辑修改后,我会分析编辑为何这样改自己的稿件。第二天再看看其他报纸对同一件新闻如何报道,他们挑选了什么特别的角度,有什么独家的信息,为什么自己没能采访到,同样可以领悟到许多。
实习的另一个收获,是认识了许多同行。报社的同事给了我很多照顾,大家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平时采访中也认识了许多其他报社的记者。大家有时采访完会一起去吃个饭,谈谈刚才的新闻,聊聊彼此报社的情况,也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日后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采访也让我了解到香港的社会。我做的新闻比较偏重于民生,在对这些香港最草根的居民的采访中,我看到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其民主自由的风气,也有其繁华背后的另一面。对香港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以后对港澳问题的分析,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香港媒体印象
免费报纸“三国”混战
在香港见到三份免费报纸的激烈竞争,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报业市场仍是活力十足。
香港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私人投资的免费报纸《am730》于7月30日创刊,在地铁和商业区免费派发。而就在半个月前,星岛新闻集团刚刚推出免费报纸《头条日报》,其首阶段派发量为每日40万份,超过在港有三年历史的免费报纸《都市日报》。
今年上半年,香港免费报纸市场还是由《都市日报》独霸天下。它由瑞典传媒集团kinnevik于2002年创办,于周一至周五在地铁沿线免费派发。目前发行33万份,每期40版,主要为国际、香港、中国大陆新闻,还有娱乐、文史的副刊。
如今每天早上九点前,只要你走入香港地铁,分文不花,就可以手握三份报纸。
报业利润引发激烈竞争
香港去年全年广告业收入120亿港元,报纸占30%,《都市日报》就占了3%。今年前5个月,《都市日报》的广告收入上升了25%,达2.57亿港元,在香港报纸中排名第六。这样的盈利机会在香港绝对不会被放过,因而刺激了其他免费报纸的诞生。如今3份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相加达到约100万份,无疑将冲击目前香港的传统报纸结构,抢占原有的广告市场。
市场成熟仍然大有天地
香港报业市场本已非常成熟和稳定。市民报纸有《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三足鼎立(后两者同属东方报业集团),强项是本地新闻,标题文字煽情,图片刺激眼球,充斥各类新闻,但深得普通市民喜爱。发行量最大的《苹果》达到60万份左右。另外,发行量较小的市民报纸还有《成报》和《新报》;
《明报》和《星岛日报》面向知识分子,强项是教育、房地产,关心环保和医疗,报道较为客观中立,具有大报风范;
《文汇报》、《大公报》和《香港商报》是爱国报纸,内地新闻较多,如文汇报在内地设有三十多个记者站,是香港市民了解内地的窗口;
《经济日报》和《信报》立足经济和财经类报道,英文报纸则有《南华早报》和《英文虎报》。
免费报纸的进入,能在香港报界掀起波浪,显示这个城市的报业还相当有活力。有人说内地的报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饱和;面对网络的冲击,有人对平面媒体失去信心,我看未必。放开视野,抬高眼界,内地报刊市场还是广阔的空白,留待我们去大展拳脚。
【第2篇】新闻实习报告--香港《文汇报》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
实习时间:.7~.8
香港暑期实习报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资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队”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后我每天阅读了大量不同的报纸,发现同样的事件不同报纸报道出来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读者群,我们不能断然认定哪一个更优,但重要的是这让我看见了香港这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让人看待事物,同时提高我辨证思维的能力。
到报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开始独力采访了,总编没有把我当一个学生看,可是一个真是的员工,这让我又兴奋又有压力。通常做采访前要了解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然后才接到采访通知,没有电脑也无法查阅相关资料。于是我通常会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车的时候听电台,了解今天的新闻,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认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环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了解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训练,原本连地图都看不懂可以称做“路痴”的我已经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图在手,没有不懂去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我一边记笔记,一边留意记者的提问。一开始两天自己的速记能力真的很差,什么都记,或者记得东西自己都看不懂,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时依赖了录音笔的后果,提问时也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不敢问。几天下来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记录时抓住重点,得心应手了很多,也敢大胆的提问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第3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单位: 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时间:.8.1~.9.1
香港实习侧记
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学生有幸能来到香港实习,确实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而难忘的一笔。幸而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短短的实习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实地作战”的经验。
关于《盛世》
《盛世》杂志创刊于12月,是一本香港较年轻的月刊杂志,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投资创办。杂志以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高档次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发行方式以赠送和定购为主,少量在报摊出售。
杂志固定栏目有封面专题、企业专题、盛世人物、神州专题盛世脉搏等。发行至今,已成功撰写香港潮商会、免费报纸时代、迪斯尼创千五亿商计等封面专题,在香港上层商业人士里面引起了一定影响。
目前《盛世》共有采编部、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四个部门。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采编部现行人手也较为紧缺。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进,近期新调任一新行政总监对公司运作进行全面改版。
公司整体企业文化较为温馨。最开始创办《盛世》杂志的人同时也是香港壹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盛世》之初就把壹传媒的管理理念带到了这里。除了编采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所有工作安排、任务完全网络平台化,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微波炉、电冰箱这些常用的家电,时刻为员工供应饮料、零食和方便面,员工可以自由拿取,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还会有专人为大家送上新鲜面包当下午茶。对于这种“家”的理念,员工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享受。据说,这种公司文化是从外国引进的,通常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才会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中并不多件,像星岛、文汇这些老报来说是并不存在的。
实习感言
1、学会“偷听” 整个实习,自己接触最多、跑得最多的可算得是大大小小的“记招”了。过去的我一直天真地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没有挑战性,只是坐在位子上听演讲者们预先准备好的“通告”,哪不知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记招”也有很大的学问。
每次当记招开始前后,香港同行的记者都喜欢围成一堆,互相“对稿”,确保大家听的信息准确无误。如果你因为晚到而错过了“记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向“行家们”打听回来。
在香港,记者们相互之间共享信息来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报刊杂志都在为了争夺读者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私下记者同行们却是好朋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对稿”行动并不会使他们丧失某些争取独家的机会,相反让大家掌握的资料都准确无误,显然这一点跟大陆的记者反差极大。
老道的同事告诉我,这个时候身为“新兵”的我们最好也上去“凑一凑热闹”,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而大家彼此关注的信息。当看到“行家”们围着演讲者进行小范围的“私访”,也最好学会“偷听”,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些“记招”以外的新讯息,比通稿上的内容更有意义。
2、建立人脉关系 来到《盛世》的第一天,公司就为我们制作了300张名片,与其它实习单位的同学比起来,让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同事说,名片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就算出席的“记招”非常沉闷,没有拿到什么讯息,留下名片也对自己建立人脉关系有很大好处。特别因为我们本身杂志特色的原因,出席各类型的“记招”很多时候并不像其它报纸同行那样,需要分分秒秒地“抢”新闻,而更多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扩大我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人物专访等实质性工作打下铺垫。
而我自身也真真正正尝到了留名片的“甜头”。因为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请公关公司替自己处理公关业务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公关们交换名片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她以后接手的公关业务都会把自己列入被邀请的角色里面。我自己其实也记记不清是在哪一场“记招”上留下了名片,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以后我的邮箱便经常出现了某家公关公司给我发出的“传媒邀请”,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闻来源。
当然,跟公关公司们打好关系还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讯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陆招商团来港招商的晚宴,出席当晚的记者只拿到了公关公司提供的通稿资料,对于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数额等重要讯息全无涉及,却唯独《东方日报》的记者手里拿到了这样一个版本。在跟其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这个记者跟负责本次活动公关工作的公关小姐事前是认识的,在她的帮忙下,记者也就得到了这份“特殊”的资料。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不少公关公司都会主动向一些熟悉的报社提供新闻讯息,甚至提前向他们透露相关的内容,借此在其报纸上做提前的宣传。
不过,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别忘了,香港的记者们私下都是互相合作的伙伴,他们会非常乐意地把手中的资料给你参考,这个时候你只要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它拍下来,就一样可以掌握这份“珍贵”的资料了。
3、早点到,晚点走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学新闻采写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过了,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髓”。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很幸运地安排到珍宝海鲜舫参加“浙港澳厨艺文化交流”活动,原本海鲜舫给我们各位记者安排了试吃活动,但因为部分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报纸记者,需要回去赶稿的缘故,最后参加试吃的只剩下我们和另外一家报社。人丁单薄地坐在餐桌前,刚开始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当同桌的另外一家报社“同行”也提前离开,就让我们更加“难堪”了。不过在这个时候,竟然让我们发现,主办方的餐桌上出现了美食家蔡澜先生。其实在我们刚刚开始签到入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嘉宾牌上有他的名字,但一直没见他的出现,以为他不会来了,但没有想到“晚点走”竟然让我们碰上了这样一位“贵客”。
我们自然是没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跟他做了一个专访。当其时,我们还抱怨我们是月刊,如果服务的是报纸,明天这样一条新闻登出来,肯定是“与众不同”,成为“行家”中的“头条新闻”。
4、一种来源,不同写法 还是来自上面的珍宝海鲜舫,虽然我们很幸运地拿到了一个“独家”,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的缘故,让我们不能像报纸那样对这一次活动做一个具时效性的报导。在编辑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报导这个活动。而事实上,在其它当天去的报纸“同行”写的稿中,不少同行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报道了这则新闻,使得一个简单的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版本,不但有几百字的短新闻、副刊里的专版,还有一些被列入了旅游版面当中。 2 3 4 下一页 采访者的生平,小到他在过去的公开场合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要有所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采访过程当中更加容易地与被采访者发生共鸣,让他们觉得你对他有充分的了解,对这个专访非常地重视,自然而然,被采访者也就会非常默契地与你一道完成整个采访任务了。
与一般的被采访者不同,《盛世》杂志所专注的都是一些总裁、名人,他们接受采访的时间并不是可以由记者自己挑选的。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断地联系他们的公关,不时地提醒他们为自己安排采访时间,确保能赶在截稿时间前完成。因为公关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媒体,他们不会一直把我们的采访计划放在心上,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他们。
至于采访所涉及的问题我们也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出现冷场的现象。我曾经对美食家蔡澜先生所做的小访问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是偶遇的关系,事前自己并没有对蔡澜先生以及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以至于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只能提一些较为“客套”的问题,虽然心里知道这样一个机会是非常难得,但是却因为事前准备太少而使整个访问出现了几次冷场的情况,颇为尴尬。
此外,我们还要做到“不懂马上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因为当你行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某个讯息不太肯定而打电话向被采访者询问,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太不专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哪怕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切记一定要在现场“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担心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领悟能力太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你对于被采访者所说的全部内容完全消化,不会在文章中出现“失实”的情况。
7、大陆人的“优势” 与香港土生土长的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大陆来的新闻记者显然在处理内地新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在语言还是背景资料的了解上,我们都会比他们更加容易上手。
记得我曾经参加的一个广西“港澳招商周”晚宴上,与一席操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的香港记者采访梧州市委书记。在采访中,我这个大陆人的普通话明显在提问过程中引起了在场记者的“刮目相看”,而市委书记对于我的问题也显得格外的感兴趣和配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众多记者中当“主角”的滋味。
采访过后,一位同是实习的文汇报记者还向我询问了整个招商活动的背景讯息,包括什么是招商,为什么要招商,市委书记接受采访中所提到的个别名词概念,让我这个“蹩脚”记者也有了一个充当“顾问”的机会。
8、穿装打扮合时宜 我们这次的工作虽然属于“实习”性质,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却决不会因为你是实习生而放松对你的要求,特别在香港这个“时间等于金钱”的地方,公司根本没有时间给你重新学习,一到公司他们就马上把你当成了他们的员工,与其他正式员工一样对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要一味地觉得自己只是实习生,所作所为还与在校一样,包括我们的穿衣打扮也要与在学校有所区别。记得学院的外教nicole在安排学生到上海采访世乒赛的时候,一直严格要求出行的同学要穿着成熟,此行的实习让我深切明白了这个道理。
开始实习的前一天,在院长的指引和帮助下,我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第一天上班的“战衣”,虽然对于一身ol的打扮我们还不是非常地适应,但这样的装扮却让我们在用人单位里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一开始我们还很不能理解,总是认为当记者的要四周围跑,穿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工作。到了《盛世》,经过副社长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记者也要分场合穿衣服。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本高档次的财经类杂志而言,更多出席的是一些高档场所,见的是一些商界名人,对于穿衣打扮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在公司,我们永远都能发现一些记者的位子旁边挂着一套笔挺的西装,目的就是用来应付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
而作为我们这些还在学校生活的实习生来说,穿着成熟、职业一些,能给人一个干练、稳重的印象,而不会让人因为你的实习身份而觉得你没能力、难挑大梁。记得有一次在街上,我们如此成熟的打扮还让一个路人误以为我们是公务人员而不断地游说我们加入公务员协会呢!
9、多主动,多成绩 与大陆不同,香港人会非常愿意与你一同分担自己的工作,只要你有这样的意愿,他们就会很乐意为你提供这样一个工作的机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在《盛世》的一个月实习主要以编辑分派的任务为主,所以在没有分配到任务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呆在公司里面。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主动地向同事要求,是否能带我们一同出席相关采访活动,通常我们的要求都能得到同事的欢迎,而相反,如果我们保持缄默,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呆坐在公司,白白浪费一天的实习时间。
关于香港媒体
香港新闻崇尚自由,只要你有钱和人手就可以自己动手创办一份报纸,不需要经过太多复杂而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此的商业社会,让媒体也染上了不少商业化的特色,当也因为如此,使它具有了不少大陆媒体所缺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1 3 4 下一页 死女友后跳楼自杀的新闻。第二天,香港所有的报纸清一色都用了案发现场的图片作为头条。但对于受害者的受伤图片,报纸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处理,就这样血淋淋地把整个案发现场的情况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星岛日报》登出的头条照片更是没有对受害女友的脸部进行任何的处理,虽然东方、苹果这两份大报有对受害者的脸部进行“打格子”,但是读者还是很清楚地可以辨别出受害人及死者的样貌。我曾就这样的行为是否有违新闻伦理道德询问过不少老道的记者,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报纸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方式,可以理解。
7、报纸内容同质化 香港人平常看的较多的报纸大多是苹果、东方、星岛、明报、成报、文汇和大公这几份报纸,但作为同派系的几份报纸其同质化程度经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说苹果、东方两份报纸,每天的新闻大到头版头条,小到“豆腐块”,大部分内容都差不多,市民通常看其中一份报纸就可以了解到两份报纸的新闻。亲公的文汇报和大公报在新闻的选材上和苹果这些报纸虽然也有区别,但是作为“姐妹报”之间的区别就不太明显。
8、报纸表面销售与实际发行间的吊佹 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不难发现街边卖报的摊档上《苹果日报》是销售得最快的,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各大摊档上的《苹果日报》专栏都已经是空空如也,相反其他报纸的专栏就还有所剩余,让人觉得苹果的销售是要比其他报纸成功的。
但事实上,《东方日报》才是香港报纸的销量冠军,苹果日报紧追其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的程度上是发行商自己限制了自身的销售数额,在读者观念中造成一种“抢手”的感觉,从而刺激报纸的销售数额。
9、记者稿件数量不与稿费挂钩 香港记者所发表的文章并不像国内的报刊杂志这样,有稿费这另一个收入来源。记者所写的文章都属于记者工作以内的工作,不会因为记者所写的稿件质量或数量不同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不同,完全没有稿费一说。
10、新闻发布会准时不晚点 在香港,时间就是金钱,记者每天都有好几个的记者会要跑,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场合呆过久的时间。也因为这样,所有要求记者采访的记者招待会基本上都会准时出席,不会延迟太久,这与国内习惯把活动推迟或晚点不同。有记者告诉我,如果主办方特意把活动延迟而耽误记者的时间,记者们是可以集体“示威”,带队离场表示抗议的。
11、罕见的“红包” 香港的媒体并不存在“红包”这样的尴尬,自从70年代以后,香港设立的廉政公署,开始对在职人员的薪酬收入有了法律监控以后,香港记者界就很少存在收受被采访者利益的现象了。很多时候,被采访者只会以赠送纪念品这样的隐性形式向记者“表示感谢”,但极少会出现“红包”这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现象。
当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是“有幸”经历了一次“红包”现象。在参加一个广西玉林在港招商的记者恳谈会上,主办方在结束的时候给我们每一位记者递上了一个小小的“红包”,说是我们的“车马费”。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况,的确让我懵了眼,当我明白了意思以后立即向同行的记者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在这一情况下,同行记者的回绝方式让我佩服不已。他把我们两个的红包一并拿着,借着跟主办方握手道别之际,不动声色地把“红包”交回到了主办方的手中,不但回避了这样一个利益冲突问题,同时也让在场的主办方不至于如此“丢脸”。 1 2 4 下一页
结语
在香港的这一个月生活中,我被香港人彬彬有礼的待人方式深深感动,为香港人极具创意的广告头脑和宣传手段大为惊叹,对香港人“上班时全情投入,下班后彻底放松”的心态深表佩服,替众多伤残人士能够在这样一片各国文化汇聚的地方寻找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而不遭任何歧视而高兴,对香港人英语水平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欠缺甚微不解……一切都将成为我这段实习经历中永远回味的乐章。
1 2 3
【第4篇】新闻实习报告--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单位: 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时间:.8.1~.9.1
香港实习侧记
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学生有幸能来到香港实习,确实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而难忘的一笔。幸而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短短的实习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实地作战”的经验。
关于《盛世》
《盛世》杂志创刊于12月,是一本香港较年轻的月刊杂志,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投资创办。杂志以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高档次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发行方式以赠送和定购为主,少量在报摊出售。
杂志固定栏目有封面专题、企业专题、盛世人物、神州专题盛世脉搏等。发行至今,已成功撰写香港潮商会、免费报纸时代、迪斯尼创千五亿商计等封面专题,在香港上层商业人士里面引起了一定影响。
目前《盛世》共有采编部、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四个部门。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采编部现行人手也较为紧缺。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进,近期新调任一新行政总监对公司运作进行全面改版。
公司整体企业文化较为温馨。最开始创办《盛世》杂志的人同时也是香港壹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盛世》之初就把壹传媒的管理理念带到了这里。除了编采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所有工作安排、任务完全网络平台化,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微波炉、电冰箱这些常用的家电,时刻为员工供应饮料、零食和方便面,员工可以自由拿取,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还会有专人为大家送上新鲜面包当下午茶。对于这种“家”的理念,员工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享受。据说,这种公司文化是从外国引进的,通常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才会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中并不多件,像星岛、文汇这些老报来说是并不存在的。
实习感言
1、学会“偷听” 整个实习,自己接触最多、跑得最多的可算得是大大小小的“记招”了。过去的我一直天真地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没有挑战性,只是坐在位子上听演讲者们预先准备好的“通告”,哪不知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记招”也有很大的学问。
每次当记招开始前后,香港同行的记者都喜欢围成一堆,互相“对稿”,确保大家听的信息准确无误。如果你因为晚到而错过了“记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向“行家们”打听回来。
在香港,记者们相互之间共享信息来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报刊杂志都在为了争夺读者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私下记者同行们却是好朋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对稿”行动并不会使他们丧失某些争取独家的机会,相反让大家掌握的资料都准确无误,显然这一点跟大陆的记者反差极大。
老道的同事告诉我,这个时候身为“新兵”的我们最好也上去“凑一凑热闹”,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而大家彼此关注的信息。当看到“行家”们围着演讲者进行小范围的“私访”,也最好学会“偷听”,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些“记招”以外的新讯息,比通稿上的内容更有意义。
2、建立人脉关系 来到《盛世》的第一天,公司就为我们制作了300张名片,与其它实习单位的同学比起来,让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同事说,名片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就算出席的“记招”非常沉闷,没有拿到什么讯息,留下名片也对自己建立人脉关系有很大好处。特别因为我们本身杂志特色的原因,出席各类型的“记招”很多时候并不像其它报纸同行那样,需要分分秒秒地“抢”新闻,而更多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扩大我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人物专访等实质性工作打下铺垫。
而我自身也真真正正尝到了留名片的“甜头”。因为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请公关公司替自己处理公关业务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公关们交换名片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她以后接手的公关业务都会把自己列入被邀请的角色里面。我自己其实也记记不清是在哪一场“记招”上留下了名片,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以后我的邮箱便经常出现了某家公关公司给我发出的“传媒邀请”,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闻来源。
当然,跟公关公司们打好关系还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讯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陆招商团来港招商的晚宴,出席当晚的记者只拿到了公关公司提供的通稿资料,对于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数额等重要讯息全无涉及,却唯独《东方日报》的记者手里拿到了这样一个版本。在跟其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这个记者跟负责本次活动公关工作的公关小姐事前是认识的,在她的帮忙下,记者也就得到了这份“特殊”的资料。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不少公关公司都会主动向一些熟悉的报社提供新闻讯息,甚至提前向他们透露相关的内容,借此在其报纸上做提前的宣传。
不过,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别忘了,香港的记者们私下都是互相合作的伙伴,他们会非常乐意地把手中的资料给你参考,这个时候你只要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它拍下来,就一样可以掌握这份“珍贵”的资料了。
3、早点到,晚点走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学新闻采写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过了,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髓”。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很幸运地安排到珍宝海鲜舫参加“浙港澳厨艺文化交流”活动,原本海鲜舫给我们各位记者安排了试吃活动,但因为部分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报纸记者,需要回去赶稿的缘故,最后参加试吃的只剩下我们和另外一家报社。人丁单薄地坐在餐桌前,刚开始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当同桌的另外一家报社“同行”也提前离开,就让我们更加“难堪”了。不过在这个时候,竟然让我们发现,主办方的餐桌上出现了美食家蔡澜先生。其实在我们刚刚开始签到入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嘉宾牌上有他的名字,但一直没见他的出现,以为他不会来了,但没有想到“晚点走”竟然让我们碰上了这样一位“贵客”。
我们自然是没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跟他做了一个专访。当其时,我们还抱怨我们是月刊,如果服务的是报纸,明天这样一条新闻登出来,肯定是“与众不同”,成为“行家”中的“头条新闻”。
4、一种来源,不同写法 还是来自上面的珍宝海鲜舫,虽然我们很幸运地拿到了一个“独家”,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的缘故,让我们不能像报纸那样对这一次活动做一个具时效性的报导。在编辑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报导这个活动。而事实上,在其它当天去的报纸“同行”写的稿中,不少同行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报道了这则新闻,使得一个简单的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版本,不但有几百字的短新闻、副刊里的专版,还有一些被列入了旅游版面当中。
【第5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星岛日报《超级睇楼王》
实习单位: 香港星岛日报《超级睇楼王》
实习时间:.8.1~.8.31
实习手记
实习机构简介
星岛新闻集团由着名商人何柱国创办,致力成为全球华人地区最具权威的跨媒体内容供应商,旗下出版物包括中文报章《星岛日报》、英文财经报章《英文虎报》以及多份娱乐休闲杂志、图书等。
其中《星岛日报》创刊于1938年,以香港为总部,同时于全球多个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设有海外办事处,出版16个海外版本,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发行。地产杂志《超级睇楼王》逢周六随报附送,提供香港及内地的地产市场信息以及家居设计消息,号称“全港销量最高,楼盘最齐最多。”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经济日报》的《置业家居》杂志。
实习工作简介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是《星岛日报》第一次接收的内地实习生。这一点除了让同事们觉得有点新鲜之外,并没有让实习机构放松对我们的要求。即使是实习,机构期望的仍然是马上能投入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需要老师指点带路的学生。于是在报道的第一天,我就被安排做有关澳门房地产的资料收集和采访,参与专题报道。
由于此前对财经地产知识不熟悉,对香港环境文化亦是一知半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如搭车认路,在出门前都要好好地考究地图一番,生怕走措路搭错车误了时间。一册地图常伴身旁。而较为书面化的普通话语言和行文套路不符合港人阅读习惯,显得生硬无趣。因此阅读香港报章杂志、询问相关的地产知识以及学习书写风格变成每日功课。在同事们的指点下,工作渐入轨道,对一些如换楼客、上车客、用家、买家等具地方文化特色用语亦开始熟习。
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多番出席记者招待会以及参观楼盘新开放的示范单位,搜集资料提供选题,参与焦点故事、睇新盘、一周新盘精选、澳门专题报道、内地新盘透视等多个栏目的采写工作,熟习港、澳以及内地三地房地产信息。其中一周新盘精选是独立完成,主要是对示范单位设计风格和理念的诠释和描述。另外,还协助记者约请有关个人和装修公司接受采访,完成巡铺天使以及装修系列等两个栏目的采访工作。
实习感想
练就“铁脚马眼神仙肚”
新闻业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人有我有,人无我亦有”才能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前线记者们练就“铁脚马眼神仙肚”,搭通眼耳口鼻四觉天线,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此前一味将记者会上公布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就觉得完成任务,不知道席间言语亦是非常重要。有一些记者会上没有谈及的内容席间谈笑或有透露,欢声笑语亦可作为花絮娱乐受众。同其它报社的记者相识交谈可以了解行家们对同样消息的看法和不同报社的处理方法,收获非浅。甚至与发展商、代理商等交换名片也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礼貌。名片可以帮助记者在写作遇到疑惑时尽快找到可以联系和提供信息的人。
阿甘的母亲说,人生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所以,你唯有随时准备着。
“不做二度新鲜人”
实习生是学生,但不能只是学生。同事们都很忙,“工作挣钱供房子养孩子”,不可能可以像老师般手把手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实习固然可以提供实战的平台,但实习过程的学习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推敲摸索。所以,实战经验不应该等到出去实习才得到锻炼,更应该于在校学习中获得积累,应善用学校、学院提供的各种资源锻炼实务能力,熟习新闻采写、报纸编辑、电视制作等专业技能。这样可以将学习建立在更高的平台之上,无论是提供实习的机构还是实习生个人都能获益。
走出校门就不应该再是新鲜人。
附:在《超级睇楼王》实习五周发表的署名文章
发表时间 栏目名称 题目 篇幅
8.6
306期 焦点故事1
(协力) 北角新贵慧云峰
击起东区楼市 6版
专题报导 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区 带旺旧城三四线商铺 2版
.8.13
307期 睇新盘3“空中花园大宅”首度登场 郝德杰山120天长成交 1版
.8.20
308期 一周新盘精选 港岛君悦华庭
现代中式“贵族屋” 2版
睇新盘4何文田雅利德桦台 顶层3层复式“添食” 1版
新盘透视1祈福新村 “活力花园”第2期连基本装修尺价400元 1版
.8.27
309期 一周新盘精选 上水高尔夫景园
“意气风发” 1版
西环绿意居
素雅“型”仔屋 1版
.9.3
310期 一周新盘精选 北角港逸轩
带出家的气氛 2版
新盘透视 中山凯茵新城买楼送休闲球车 尺价1115元 1版
【第6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文汇报》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
实习时间:.7~.8
香港暑期实习报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资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队”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后我每天阅读了大量不同的报纸,发现同样的事件不同报纸报道出来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读者群,我们不能断然认定哪一个更优,但重要的是这让我看见了香港这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让人看待事物,同时提高我辨证思维的能力。
到报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开始独力采访了,总编没有把我当一个学生看,可是一个真是的员工,这让我又兴奋又有压力。通常做采访前要了解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然后才接到采访通知,没有电脑也无法查阅相关资料。于是我通常会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车的时候听电台,了解今天的新闻,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认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环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了解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训练,原本连地图都看不懂可以称做“路痴”的我已经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图在手,没有不懂去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我一边记笔记,一边留意记者的提问。一开始两天自己的速记能力真的很差,什么都记,或者记得东西自己都看不懂,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时依赖了录音笔的后果,提问时也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不敢问。几天下来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记录时抓住重点,得心应手了很多,也敢大胆的提问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 3 下一页 何一间中学采访。8月10日一早8点,我来到香港的一着名中学皇仁书院等待会考放榜结果。8点45分,学校开始派发考试成绩单,校方有消息传来本校今年出了四个10a状元,我立即把消息报告给报社总指挥,总指挥交代我务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资料。发成绩的过程中,校方暂时无暇安排我们采访状元,我们一群记者就自己纷纷到处在学生中穿行,听其言,观其色,确保尽快找到那四个状元,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有同学已经拿着成绩单离开校园,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那四个状元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这条新闻。突然我抬头看见几个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匆匆从后门离开大礼堂,我连忙叫上旁边的行家快速奔跑过去,后来在礼堂外一间小的接待室里发现了四个学生和几个记者,原来他们已经暗中安排了状元在此采访,幸好我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采访第一个状元,没有错过重要的内容,而等我们采访到第三个状元时,一些后来的记者才纷纷赶到。在我就快采访完第四个状元的时候,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到另一间中学有新的采访任务,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时间完成了四个状元的采访,否则此时就无法去完成新的任务。做记者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脑一刻都不能松懈,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良机,失去新闻。
做记者,你什么都要懂
在《文汇报》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接触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签名游行,就业调查,粤剧发展,美体修身,抗日纪念,邮票发行,按摩大赛,月饼展销,环保论坛,医疗设备,中药保健,会考放榜,地铁调查,香港迪士尼等等,这些不同采访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都是记者需要了解的。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采访任务之后,报社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今日突增一条关于全港中药材可能含农药超标的重要新闻,让我去了药店了解关于人参当归田七等药材的一些资料,并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药店想做采访,但所有的大药店都表明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我是连田七当归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间较小的药店与老板沟通成功,他同意让我在那里拍照并给我讲解了一些关于药材的知识,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这让我越发感觉到记者应该是通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留心身边事物,积累不同的知识。
突发新闻:等待8小时为了8秒
在报社的最后两天里,我跟随突发新闻组做突发新闻,包括去慈云山派米现场,火灾现场,树木倒塌现场采访和拍照,不过时间做得最长的就是在医院门口等新闻。香港8月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就是“七岁男童贤仔被斩案”,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关注,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被斩伤男童医院病房的门口等新闻。在狭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见约二三十个记者,有的摄影记者抱着相机蹲在门口,有的电视记者穿者西装革履手拿话筒靠在墙边休息,有的一手捧着饭盒,另一手还忙着打电话报料,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把摄象机放在身边。身边的记者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了。由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被斩伤的男童的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所以记者们每天都必须守在医院和现场随时报道最新情况。我于是也和其他记者一同在病房门口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病房没有一点动静,我开始有点待不住了,旁边的记者看出来了,笑着说:“闷不闷啊,有时做记者就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等了一天什么新的进展也没有,突然歌手陈慧琳探访贤仔,我们啪啪连忙照了几秒钟相,于是成为头条,有时候新闻是等回来的,等了八小时只是为了八秒钟。”原来除了抢新闻,等新闻也是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3.写稿
实习的一个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2篇稿件,一共发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张照片。稿件一般不会要求很长,大概600-700字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第二天就上了报。但是也有编辑退回稿件让我自己修改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导语。
沟通
采访过后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当我把收集到的料报给编辑听后,他们一开始会告诉我,一篇稿应该怎么写,捉住什么point。几次之后,他们会问我你觉得这篇稿应该怎么写,要写哪个piont。当听到编辑说,对,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高兴,当有时编辑会指导我说其实另一个点会更好一些,我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想想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没有想到。
导语
我导语写的不好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冗长,没有突出新闻点,二是找错了新闻点。经过几次编辑的指导,自己才慢慢有了进步。写导语时一定要想着读者最想知道什么,读者觉得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读者是否看完导语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闻内容。香港报纸的导语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区别开的,用较为醒目的字体显示,除了读者有兴趣的新闻,其他新闻读者通常就只看导语,所以导语非常重要。 1 3 下一页
准确性
在报社刊登文章不同于你在学校交功课,学校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你真正成为记者的时候,你就应该承担记者的责任,有一次的教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时我突然收到编辑的电话,问我文章中一个数字是否确切,我心里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来,说应该没错的。编辑立刻说我们报纸的是要对读者负责的,如果出了错,会被人告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查阅的自己的笔记后,给了编辑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二天报纸出版后证明我确实没有出错。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经验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新闻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热情友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印象深刻。在路上问路,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和人们认为香港人势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般总是相互礼让,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会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自由意味着更多的包容和选择。特别是电台的一些节目,有来香港可以带上一个小收音机,你会听见真正言论自由的声音。说到选择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到香港想买一张电话卡,发现有很多的电讯公司,很多种的服务,我这些在大陆一贯只是知道“移动”和“联通”的人竟然一时间不知怎么挑选哪个最适合自己,突然发现没有选择的我们早已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香港节奏快,虽然平时在一些香港的电视剧看到过,但当你真正处在站在错综复杂的街头,看见身边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过,在电梯上快跑,在地铁里狂奔,你才会真正感叹这个走在时钟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个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也曾试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上,同事经常也是废寝忘食的赶稿,晚饭常常是11点后才吃,一开始我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和我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自豪神情让我感受到到这也就是香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但对此我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的值得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否则这种“搏”也会变成一种盲目。
香港东西贵也是众所周知的。出门在外实习要学会照顾自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是一天一顿面包,一顿饭,一顿泡面。由于平时吃蔬菜非常贵,我们就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市场买点青菜用水烫熟蘸酱油吃。
这么样一个月也过来了。一个月前我带者从大陆买的《文汇报》怀着兴奋踏上香港,一个月后,当我捧着最后一份有着我的名字的《文汇报》走出报社大门时,不知不觉间,泪留满面。庆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实习,一个月的成长,一个月的艰辛,一个月的收获,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暑假。
1 2
【第7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星岛日报》
实习单位:香港《星岛日报》
实习时间: .8.1—.8.31
不要说:我不行
——暑期实习报告
写在前面:曾有放弃的念头
还记得,在学院发出通知的时候,我怀着对香港的几多幻想,递上自己的申请书,并用一口不是很标准的粤语参加了面试。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兴奋不已,然后开始筹钱。等来了香港那边的批准、办理了这边的签证,搭上深圳的车,在罗湖关走过那座桥,就到了香港的地界了。才五个小时,我就彷佛走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存在于电视里和脑袋的幻想里的世界。虽然一路奔波,但还是觉得亢奋,对于实习充满着期待,还有惶恐,深恐自己跟不上做不来,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毕竟这是传说中那个不同于国内的媒体社会。
到《星岛日报》报到的时候,接待的人事部同事说,我们被安排到“地产版”实习。在这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在什么版面实习,连抱佛脚都不知道脚趾头在哪。当场我就懵了,对于“地产”,我是一窍不通,叫我怎么做呢,心里升起强烈的不安来。第一天首席记者就交给我写稿任务,当时的我在无措中,边看旧报边照葫芦画瓢,手忙脚乱的费时二个钟头才完成了一篇稿子。整个星期我都在恶补行业术语和相关的新闻写作,整个星期都不断有新类型的稿件要我写,整个星期我都在精神的高度紧张和身体的饥渴中度过。那时候的我对“地产”提不起一点兴趣,甚至很抵触,想到在其他报社的同学可以去跑“港闻”就觉得“学以致用”了,而“地产”似乎并不能让我发挥所学。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第一个星期我过得异常艰辛,三餐不定时、食物往便宜里挑经济的;勉强自己去看地产新闻;又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快节奏,每天深夜一两点才回到宿舍,精神几近崩溃。于是,不争气地,偷偷躲进厕所哭,很想甩甩手说“我不干了。”
后来,觉得自己很傻,多难得才有这个机会啊,多难得才攒到的钱啊,我怎么能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就放弃了呢?实习之前就信誓旦旦地说准备好要接受挑战和锻炼的了,怎么可以临阵退缩呢?多少人盯着自己来香港的呢,回去两手空空怎么都交代呢?于是在宿舍里和同学互相倾诉,互相给对方打气。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就厚着脸皮问,还好那里的同事都很热心,也有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我告诉自己要认真努力,坚持对每一次的采访任务负责,这种坚持使我小心谨慎,没有犯错。虽然回到宿舍以后,我仍然会和舍友掰着指头数回家的日子,但此时我们已经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分享一天的工作见闻,打起精神互相鼓励。
钻到“地产”里一个月,我掌握了常用的行业术语,尝试了不同类型的“地产新闻”的写作,平均每天发表二至三篇稿件,登在不同的栏目里。在“星岛”工作的这一个月,我的写作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象深刻的某一天,我在六个小时里写了七篇稿子,非常有成就感。当听到首席记者夸我学习能力挺强的时候,我心里真乐开了花,那是对努力的回报。
我最怕别人问,“你实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很难回答。你永远不知道现实会给你带来什么意外,所以,假如实习的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那就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随时学习的准备。要告诉自己:我行的,我行的。当然,还要学会倾诉,如果有个伴儿,同行的或不同行的都可,互相分享所得分担所忧,互相鼓励,则更好不过。
实习:我是一名记者
在香港实习,没有人把你当成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公司,大家以同事相称,实习记者也是记者,公司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在香港实习,我并不缺乏机会,与其他人一样,要完成采访和写稿任务。外出采访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独立完稿、不同体裁的写作训练了我挑选新闻重点的能力,而天生的内向给实习带来了障碍,我始终没有克服。空闲的时间我就看看报纸(尤其是地产版),观察其他人的工作,找寻“星岛”集团的资料。当实习结束了,若能从这纷繁中、从一堆乱丝中抽出条理来,找到一些可以算是成果的东西,那么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一)关于“星岛”
星岛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由着名商人何柱国创办,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传媒集团(编号1105)。集团致力于建构一个以媒体出版与服务、人力资本管理和宽频内容与服务为主的资讯平台,其中又以媒体出版业务为重点。媒体出版方面包括以下几个子公司:星岛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星岛杂志集团有限公司、头条日报有限公司、星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中星岛报业杂志集团在香港取得理想的发展,在市场上保持稳固地位。
中文报章《星岛日报》则属于星岛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它创刊于1938年,具有超过65年的办报历史,是香港报界的元老级,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发行。由于《苹果日报》《东方日报》等新兴报纸的竞争,《星岛日报》将为中产阶层确定为目标读者群,以全面深入的财经和地产新闻吸引受众,其中“地产”又是《星岛日报》的顶梁柱,《星岛日报》上的广告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内容的,头版一整版也往往是房地产广告,据说登一次头版要十几万。我到“星岛”实习时,恰好赶上“地产版”扩版,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新闻界同是跑地产线的行家们有一个说法,《星岛日报》的地产版是全港最辛苦的地产版了。《星岛日报》内部也有一说法:“星岛”最晚收工的就是地产版了,规定上班时间是下午二点至晚上十一点,但经常的情况是一天工作12小时。于是,地产部的同事都匆匆忙忙的,地产部的键盘声总是不间断的。
“星岛”地产部分为《星岛日报(地产版)》、《睇楼王》、《超级睇楼王》三个部门。我所在的《星岛日报(地产版)》除了负责地产版的采写工作、还有负责《头条日报》的地产版的采写,首席记者和地产部的老板偶尔还要写财经版的稿子。
《星岛日报》也有其网络版,提供资讯。这是对外的,为方便日报工作,1999年公司建立了对内的“星岛电子图片系统”。这个中央电子图片系统提供大量的新闻照片,并配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它包括三个部分:通讯社图片库(六大通讯社照片)、星岛摄影部照片库(最新摄影照片)、星岛图片库(历史照片、星岛分部照片和政府新闻处照片)。该图片库储藏的大量图片,索引简单易操作,大大方便了记者的工作。 2 3 下一页 往往被要求再讲一次,令我十分尴尬,所幸后来讲多了就错少了,沟通流利多了。然而我毕竟是菜鸟,有时候问了对方一些笨问题,人家觉得我没料,也就不愿意和我多讲了。有一次,我电话采访一拍卖师,由于技巧上的缺乏和语言的笨拙,他听出我是新手便搪塞而过。没有要到资料的我灰溜溜的告诉首席记者,她打过去不消一会就拿到了。她还告诉我要怎么跟对方讲、要注意那些词语的运用等等,给我上了实际的一课。对于不善言语的我来说,采访这一课我还有待加强。
外出采访,除了要注意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还要注意与行家们的沟通。主动交换名片是沟通的第一步。我是没有名片的实习记者,也要微笑的向对方自我介绍。参加一场记者招待会,一定要留下主办方的公关或发言人的名片,以便日后联系。与行家们交换名片是为了工作,香港记者常在记者会结束之后凑在一起“对稿”,以防漏听或误听。如若与其他人不认识,谁也不会愿意跟你交换信息的。而认识人是需要主动的。我素来内向,在公共场合便显得静默和离群,结果是见得人多认识的少。后来,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见面多打招呼,也就认识了一些行家,有两次单独采访恰好遇上认识的人,就不那么紧张了,也不怕被排斥了,所谓多个人好照应。香港的记者的记忆力很好,见过一面的人也大概能记住哪家报纸在哪里见过。我就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因此要到名片以后,我会在本子上记录下时间地点和那位记者的特征,以防下次见面认错人。
写作:脑力革命
写稿是我的最重要工作了。香港是个很讲究实际的社会,新闻也是同一准则,“写什么都围绕‘钱’来做就不会错了”,一位同事如是说。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地产发展商的展览活动,回来之后,按照五个w和一个h写了新闻稿出来,并且把活动写得简略而全面。可是首席记者告诉我“你那篇稿子完全不行”,我特受打击。第二天看修改过登在报上的文章,发现只摘了其中一个部分,关于活动本身只字不提,原因是“那些只是宣传,没有意义”。在香港写稿,只要把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与经济利益挂钩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于是,写稿变得简单一些。我写得多半是楼市交易的稿件,只要抓住数据就可以,这条指导路线基本上方向正确,只是有时候为了增加篇幅可以适当加入其他辅助因素。然而,写另一类型的稿子就有另外的写法了,这些需要多看以往的报纸以熟悉写作模式,还要多请教同事怎么写。
在“星岛”,外出采访回来首要做的不是写稿,而是讲听到的信息全部报给首席记者,由他们来决定你的信息里哪些要写、哪些要写在前面。然后记者才开始写稿。但并不是记者本身只安命令行事。一般一个地产公司会有一系列的活动,往往由同一个记者跟踪报道,他(她)会比较熟悉,知道哪些是“新”闻,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一个活动采访完回来,可能没有任何新的经济利益上的信息,记者便需要将采访中见到的有趣的事情写成花絮,这极考记者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这花絮一般只要50至100来字,非常难写。对我自己而言,写长文章不是问题,要写不过百字的稿却煞费脑筋,“短小精悍”四个字太难做了。当“读图时代”来临,短文必成趋势,多些这方面的训练将有裨益。
因为我是“地产”的新手,很多新闻不熟悉来龙去脉以及信息的意义何在,所以我大多写些软性的文章,例如写“示范单位”。这是地产商为推销楼房而斥资装修的单位示范屋,写“示范单位”就是介绍其设计和装修,考的是文笔耍花枪的功夫,说白了就是看记者会不会“吹水”。我写第一期的时候是很轻松的,文思泉涌。后来看的多了写得多了就没感觉了。所有的装修理念都差不多、摆饰大同小异、难有突出之处,但是仍然要写。有时候一天要写两三间,那时可是费尽心思找感觉,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找新词,此时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星岛”一个月的训练,我下笔的速度快了很多。第一天只写一篇稿子,后来慢慢熟悉以后,首席记者便交给我多一些任务,平均一天要写三四篇稿子,一般为500至1000字左右。多的一天甚至写了七篇稿子,手指头完全没有感觉,也直觉词穷。回想起来,那段忙碌的日子我过得还是比较充实的。
(三)曾有过的郁闷与开怀
《星岛日报》有传统,除了特别的栏目,一般的稿子都是不署名的。一开始,这让我郁闷了一阵子。我一想到实习结束以后要交实习成果,而我所交的全部没有署名,似乎没有说服力。当我问到同事们对于“署名”的看法时,他们都不以为然。后来我也渐渐认同他们一些看法,自己做过的,自己知道,而且永远是自己的,何必要管别人是否知道,这对他人没有意义。于是,我相信我付出的努力,是可以在将来被映证的,只要放了心血在里面就好了。 1 3 下一页
当然,有名为证还是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的。写“示范单位”是可以署名的,这还是让我高兴,想想一整版的文字都是自己的,特有满足感。最让我高兴还是那一次专访一位北京地产公司的经理。由于日报地产版只有我会说普通话,他们便把这个专访任务交给了我和另外一位会听普通话的记者。采访很顺利,写稿也很顺利,同事帮我稍加修改后就发表了。终于走出“软性新闻”的版面,还可署名!那天我激动的心情仍犹在心。
写在后面:毕业后还选新闻吗?
实习回来以后,有人这样问我,我也问自己,答案常常在变卦中。在香港呆了五个星期,在《星岛日报》实习了一个月,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自己,却也开始思考:“我是否适合记者这个行业呢?”
香港记者的敬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常常为了某个信息而打无数通电话,他们一天可能要赶好几场记者会但决不会打无准备的仗,他们有时候马不停蹄的忘食赶稿,他们对每一个数据都吹毛求疵。见识了这些记者前辈的工作,我心里十分佩服,却也道不明我是否还想从事这个行业。当我问到他们是否喜欢新闻这个行业的时候,约八成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当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新闻行业的时候,他们只答:“打份工而已。”
不是追求真相的信念,不是维护正义的斗志,不是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真正的答案很简单很实际——为了生活。毫无疑问的,生活是很现实的,可是记者的生活是不是我所要的呢?我一直处于矛盾中。
一方面,作息时间的不稳定,赶场搭车的奔波,激烈的竞争,让体力不好、内向的我却步。另一方面,实习证明了我有实力的同时,又显露出我的劣势,刺激我想提升自己,想看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可以走多远?
于是,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仍在摇摆,寻找答案。
(9月22日)
1 2
【第8篇】xxxx年10月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文汇报》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
实习时间:xx.7~xx.8
香港暑期实习报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资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队”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是集文字,摄影,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文汇报》突发组的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后我每天阅读了大量不同的报纸,发现同样的事件不同报纸报道出来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读者群,我们不能断然认定哪一个更优,但重要的是这让我看见了香港这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让人看待事物,同时提高我辨证思维的能力。
到报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开始独力采访了,总编没有把我当一个学生看,可是一个真是的员工,这让我又兴奋又有压力。通常做采访前要了解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然后才接到采访通知,没有电脑也无法查阅相关资料。于是我通常会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车的时候听电台,了解今天的新闻,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认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环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了解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训练,原本连地图都看不懂可以称做“路痴”的我已经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图在手,没有不懂去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我一边记笔记,一边留意的提问。一开始两天自己的速记能力真的很差,什么都记,或者记得东西自己都看不懂,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时依赖了录音笔的后果,提问时也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不敢问。几天下来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记录时抓住重点,得心应手了很多,也敢大胆的提问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何一间中学采访。8月10日一早8点,我来到香港的一着名中学皇仁书院等待会考放榜结果。8点45分,学校开始派发考试成绩单,校方有消息传来本校今年出了四个10a状元,我立即把消息报告给报社总指挥,总指挥交代我务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资料。发成绩的过程中,校方暂时无暇安排我们采访状元,我们一群就自己纷纷到处在学生中穿行,听其言,观其色,确保尽快找到那四个状元,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有同学已经拿着成绩单离开校园,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那四个状元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这条新闻。突然我抬头看见几个电视台的和摄影师匆匆从后门离开大礼堂,我连忙叫上旁边的行家快速奔跑过去,后来在礼堂外一间小的接待室里发现了四个学生和几个,原来他们已经暗中安排了状元在此采访,幸好我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采访第一个状元,没有错过重要的内容,而等我们采访到第三个状元时,一些后来的才纷纷赶到。在我就快采访完第四个状元的时候,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到另一间中学有新的采访任务,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时间完成了四个状元的采访,否则此时就无法去完成新的任务。做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脑一刻都不能松懈,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良机,失去新闻。
做,你什么都要懂
在《文汇报》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接触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签名游行,就业调查,粤剧发展,美体修身,抗日纪念,邮票发行,按摩大赛,月饼展销,环保,医疗设备,中药保健,会考放榜,地铁调查,香港迪士尼等等,这些不同采访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都是需要了解的。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采访任务之后,报社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今日突增一条关于全港中药材可能含农药超标的重要新闻,让我去了药店了解关于人参当归田七等药材的一些资料,并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药店想做采访,但所有的大药店都表明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我是连田七当归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间较小的药店与老板沟通成功,他同意让我在那里拍照并给我讲解了一些关于药材的知识,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这让我越发感觉到应该是通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留心身边事物,积累不同的知识。
突发新闻:等待8小时为了8秒
在报社的最后两天里,我跟随突发新闻组做突发新闻,包括去慈云山派米现场,火灾现场,树木倒塌现场采访和拍照,不过时间做得最长的就是在医院门口等新闻。香港8月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就是“七岁男童贤仔被斩案”,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关注,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被斩伤男童医院病房的门口等新闻。在狭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见约二三十个,有的摄影抱着相机蹲在门口,有的电视穿者西装革履手拿话筒靠在墙边休息,有的一手捧着饭盒,另一手还忙着打电话报料,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把摄象机放在身边。身边的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了。由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被斩伤的男童的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所以们每天都必须守在医院和现场随时报道最新情况。我于是也和其他一同在病房门口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病房没有一点动静,我开始有点待不住了,旁边的看出来了,笑着说:“闷不闷啊,有时做就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等了一天什么新的进展也没有,突然歌手陈慧琳探访贤仔,我们啪啪连忙照了几秒钟相,于是成为头条,有时候新闻是等回来的,等了八小时只是为了八秒钟。”原来除了抢新闻,等新闻也是应具备的能力。
3.写稿
实习的一个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2篇稿件,一共发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张照片。稿件一般不会要求很长,大概600-700字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第二天就上了报。但是也有编辑退回稿件让我自己修改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导语。
沟通
采访过后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当我把收集到的料报给编辑听后,他们一开始会告诉我,一篇稿应该怎么写,捉住什么point。几次之后,他们会问我你觉得这篇稿应该怎么写,要写哪个piont。当听到编辑说,对,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高兴,当有时编辑会指导我说其实另一个点会更好一些,我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想想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没有想到。
导语
我导语写的不好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冗长,没有突出新闻点,二是找错了新闻点。经过几次编辑的指导,自己才慢慢有了进步。写导语时一定要想着读者最想知道什么,读者觉得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读者是否看完导语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闻内容。香港报纸的导语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区别开的,用较为醒目的字体显示,除了读者有兴趣的新闻,其他新闻读者通常就只看导语,所以导语非常重要。
准确性
在报社刊登文章不同于你在学校交功课,学校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你真正成为的时候,你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次的教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时我突然收到编辑的电话,问我文章中一个数字是否确切,我心里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来,说应该没错的。编辑立刻说我们报纸的是要对读者负责的,如果出了错,会被人告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查阅的自己的笔记后,给了编辑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二天报纸出版后证明我确实没有出错。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经验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新闻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热情友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印象深刻。在路上问路,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和人们认为香港人势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般总是相互礼让,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会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自由意味着的包容和选择。特别是电台的一些节目,有来香港可以带上一个小收音机,你会听见真正言论自由的声音。说到选择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到香港想买一张电话卡,发现有很多的电讯公司,很多种的服务,我这些在大陆一贯只是知道“移动”和“联通”的人竟然一时间不知怎么挑选哪个最适合自己,突然发现没有选择的我们早已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香港节奏快,虽然平时在一些香港的电视剧看到过,但当你真正处在站在错综复杂的街头,看见身边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过,在电梯上快跑,在地铁里狂奔,你才会真正感叹这个走在时钟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个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也曾试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上,同事经常也是废寝忘食的赶稿,晚饭常常是11点后才吃,一开始我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和我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自豪神情让我感受到到这也就是香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但对此我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的值得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否则这种“搏”也会变成一种盲目。
香港东西贵也是众所周知的。出门在外实习要学会照顾自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是一天一顿面包,一顿饭,一顿泡面。由于平时吃蔬菜非常贵,我们就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市场买点青菜用水烫熟蘸酱油吃。
这么样一个月也过来了。一个月前我带者从大陆买的《文汇报》怀着兴奋踏上香港,一个月后,当我捧着最后一份有着我的名字的《文汇报》走出报社大门时,不知不觉间,泪留满面。庆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实习,一个月的成长,一个月的艰辛,一个月的收获,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暑假。
今年寒假在熟人的介绍下我来到了xx网络科技公司进行认识实习,虽说是一个小的网络公司,但处处显现着大公司的制度性与规范性。xxx网络科技公司成立于xx年,是一个服务性的购物网络公司。它是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公司。...
在这实习的期间,使我的生活很充实,自己感觉很快乐。衷心地感谢栏目组里老师们的的指导,让我我从每个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和刻骨铭心让我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这会是我一生的财富。
一、企业概况(一)实习单位位于xx市中部物流中心组团的核心片区的xx,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该司专心制作以塑料制品的开发与生产为中心,已经逐渐形成以一系列玩具、塑料软管为主要产业,营销产地主要以国内贸易为主。
一:实践目的今年的暑假虽然不是很长,但还是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近年来,社会实践似乎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各地各年级的学生都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xx实习已经五个月了,短暂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前言:社会实践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步入社会的奠基石。实习小编下面也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会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顶岗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最后的冲刺阶段,更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阶段。它让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坡道。
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报告实习学校:**************中心学校实习时间:35天(xx.07.07-xx.07.07)指导教师:*************指导班主任:******************实习生:*****************实习班级:三(1)班实习内容:小学英语课(三年级)、实习...
【第9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文汇报》港闻部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港闻部
实习时间:.8~.9
实习心得
我在香港《文汇报》港闻部实习,采写本地新闻。每天都要在香港不同的地方跑来跑去,我有机会认识香港的社会民生,同时也在与同行的学习和竞争中,品尝到记者生活的酸甜。
实习中最大的收获,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好新闻工作。在独立采访的过程中,我从其他报社的“行家”(记者)那里学到很多,比如如何提问题,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抢占拍照位置。
回到报社要向编辑报告当日采访的主要内容。编辑会根据新闻的特点,告诉我如何抓住新闻的亮点去写。稿件经编辑修改后,我会分析编辑为何这样改自己的稿件。第二天再看看其他报纸对同一件新闻如何报道,他们挑选了什么特别的角度,有什么独家的信息,为什么自己没能采访到,同样可以领悟到许多。
实习的另一个收获,是认识了许多同行。报社的同事给了我很多照顾,大家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平时采访中也认识了许多其他报社的记者。大家有时采访完会一起去吃个饭,谈谈刚才的新闻,聊聊彼此报社的情况,也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日后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采访也让我了解到香港的社会。我做的新闻比较偏重于民生,在对这些香港最草根的居民的采访中,我看到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其民主自由的风气,也有其繁华背后的另一面。对香港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以后对港澳问题的分析,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香港媒体印象
免费报纸“三国”混战
在香港见到三份免费报纸的激烈竞争,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报业市场仍是活力十足。
香港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私人投资的免费报纸《am730》于7月30日创刊,在地铁和商业区免费派发。而就在半个月前,星岛新闻集团刚刚推出免费报纸《头条日报》,其首阶段派发量为每日40万份,超过在港有三年历史的免费报纸《都市日报》。
今年上半年,香港免费报纸市场还是由《都市日报》独霸天下。它由瑞典传媒集团kinnevik于2002年创办,于周一至周五在地铁沿线免费派发。目前发行33万份,每期40版,主要为国际、香港、中国大陆新闻,还有娱乐、文史的副刊。
如今每天早上九点前,只要你走入香港地铁,分文不花,就可以手握三份报纸。
报业利润引发激烈竞争
香港去年全年广告业收入120亿港元,报纸占30%,《都市日报》就占了3%。今年前5个月,《都市日报》的广告收入上升了25%,达2.57亿港元,在香港报纸中排名第六。这样的盈利机会在香港绝对不会被放过,因而刺激了其他免费报纸的诞生。如今3份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相加达到约100万份,无疑将冲击目前香港的传统报纸结构,抢占原有的广告市场。
市场成熟仍然大有天地
香港报业市场本已非常成熟和稳定。市民报纸有《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三足鼎立(后两者同属东方报业集团),强项是本地新闻,标题文字煽情,图片刺激眼球,充斥各类新闻,但深得普通市民喜爱。发行量最大的《苹果》达到60万份左右。另外,发行量较小的市民报纸还有《成报》和《新报》;
《明报》和《星岛日报》面向知识分子,强项是教育、房地产,关心环保和医疗,报道较为客观中立,具有大报风范;
《文汇报》、《大公报》和《香港商报》是爱国报纸,内地新闻较多,如文汇报在内地设有三十多个记者站,是香港市民了解内地的窗口;
《经济日报》和《信报》立足经济和财经类报道,英文报纸则有《南华早报》和《英文虎报》。
免费报纸的进入,能在香港报界掀起波浪,显示这个城市的报业还相当有活力。有人说内地的报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饱和;面对网络的冲击,有人对平面媒体失去信心,我看未必。放开视野,抬高眼界,内地报刊市场还是广阔的空白,留待我们去大展拳脚。
【第10篇】新闻实习报告--香港《星岛日报》
实习单位:香港《星岛日报》
实习时间: .8.1—.8.31
不要说:我不行
——暑期实习报告
写在前面:曾有放弃的念头
还记得,在学院发出通知的时候,我怀着对香港的几多幻想,递上自己的申请书,并用一口不是很标准的粤语参加了面试。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兴奋不已,然后开始筹钱。等来了香港那边的批准、办理了这边的签证,搭上深圳的车,在罗湖关走过那座桥,就到了香港的地界了。才五个小时,我就彷佛走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存在于电视里和脑袋的幻想里的世界。虽然一路奔波,但还是觉得亢奋,对于实习充满着期待,还有惶恐,深恐自己跟不上做不来,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毕竟这是传说中那个不同于国内的媒体社会。
到《星岛日报》报到的时候,接待的人事部同事说,我们被安排到“地产版”实习。在这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在什么版面实习,连抱佛脚都不知道脚趾头在哪。当场我就懵了,对于“地产”,我是一窍不通,叫我怎么做呢,心里升起强烈的不安来。第一天首席记者就交给我写稿任务,当时的我在无措中,边看旧报边照葫芦画瓢,手忙脚乱的费时二个钟头才完成了稿子。整个星期我都在恶补行业术语和相关的新闻写作,整个星期都不断有新类型的稿件要我写,整个星期我都在精神的高度紧张和身体的饥渴中度过。那时候的我对“地产”提不起一点兴趣,甚至很抵触,想到在其他报社的同学可以去跑“港闻”就觉得“学以致用”了,而“地产”似乎并不能让我发挥所学。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第一个星期我过得异常艰辛,三餐不定时、食物往便宜里挑经济的;勉强自己去看地产新闻;又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快节奏,每天深夜一两点才回到宿舍,精神几近崩溃。于是,不争气地,偷偷躲进厕所哭,很想甩甩手说“我不干了。”
后来,觉得自己很傻,多难得才有这个机会啊,多难得才攒到的钱啊,我怎么能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就放弃了呢?实习之前就信誓旦旦地说准备好要接受挑战和锻炼的了,怎么可以临阵退缩呢?多少人盯着自己来香港的呢,回去两手空空怎么都交代呢?于是在宿舍里和同学互相倾诉,互相给对方打气。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就厚着脸皮问,还好那里的同事都很热心,也有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我告诉自己要认真努力,坚持对每一次的采访任务负责,这种坚持使我小心谨慎,没有犯错。虽然回到宿舍以后,我仍然会和舍友掰着指头数回家的日子,但此时我们已经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分享一天的工作见闻,打起精神互相鼓励。
钻到“地产”里一个月,我掌握了常用的行业术语,尝试了不同类型的“地产新闻”的写作,平均每天发表二至稿件,登在不同的栏目里。在“星岛”工作的这一个月,我的写作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象深刻的某一天,我在六个小时里写了稿子,非常有成就感。当听到首席记者夸我学习能力挺强的时候,我心里真乐开了花,那是对努力的回报。
我最怕别人问,“你实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很难回答。你永远不知道现实会给你带来什么意外,所以,假如实习的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那就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随时学习的准备。要告诉自己:我行的,我行的。当然,还要学会倾诉,如果有个伴儿,同行的或不同行的都可,互相分享所得分担所忧,互相鼓励,则更好不过。
实习:我是一名记者
在香港实习,没有人把你当成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公司,大家以同事相称,实习记者也是记者,公司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在香港实习,我并不缺乏机会,与其他人一样,要完成采访和写稿任务。外出采访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独立完稿、不同体裁的写作训练了我挑选新闻重点的能力,而天生的内向给实习带来了障碍,我始终没有克服。空闲的时间我就看看报纸(尤其是地产版),观察其他人的工作,找寻“星岛”集团的资料。当实习结束了,若能从这纷繁中、从一堆乱丝中抽出条理来,找到一些可以算是成果的东西,那么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一)关于“星岛”
星岛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由着名商人何柱国创办,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传媒集团(编号1105)。集团致力于建构一个以媒体出版与服务、人力资本管理和宽频内容与服务为主的资讯平台,其中又以媒体出版业务为重点。媒体出版方面包括以下几个子公司:星岛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星岛杂志集团有限公司、头条日报有限公司、星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中星岛报业杂志集团在香港取得理想的发展,在市场上保持稳固地位。
中文报章《星岛日报》则属于星岛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它创刊于1938年,具有超过65年的办报历史,是香港报界的元老级,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发行。由于《苹果日报》《东方日报》等新兴报纸的竞争,《星岛日报》将为中产阶层确定为目标读者群,以全面深入的财经和地产新闻吸引受众,其中“地产”又是《星岛日报》的顶梁柱,《星岛日报》上的广告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内容的,头版一整版也往往是房地产广告,据说登一次头版要十几万。我到“星岛”实习时,恰好赶上“地产版”扩版,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新闻界同是跑地产线的行家们有一个说法,《星岛日报》的地产版是全港最辛苦的地产版了。《星岛日报》内部也有一说法:“星岛”最晚收工的就是地产版了,规定上班时间是下午二点至晚上十一点,但经常的情况是一天工作12小时。于是,地产部的同事都匆匆忙忙的,地产部的键盘声总是不间断的。
“星岛”地产部分为《星岛日报(地产版)》、《睇楼王》、《超级睇楼王》三个部门。我所在的《星岛日报(地产版)》除了负责地产版的采写工作、还有负责《头条日报》的地产版的采写,首席记者和地产部的老板偶尔还要写财经版的稿子。
《星岛日报》也有其网络版,提供资讯。这是对外的,为方便日报工作,1999年公司建立了对内的“星岛电子图片系统”。这个中央电子图片系统提供大量的新闻照片,并配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它包括三个部分:通讯社图片库(六大通讯社照片)、星岛摄影部照片库(最新摄影照片)、星岛图片库(历史照片、星岛分部照片和政府新闻处照片)。该图片库储藏的大量图片,索引简单易操作,大大方便了记者的工作。
【第11篇】寒假香港协青社实习报告
今年寒假我们班同学踏入香港这片美丽的阳光海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从各方面对香港做了一次大体上的了解,包括其城市的发展历程,市政建设,社会生活状况,社会福利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作的开展状况。通过这次实习,我的眼界得到了拓展,思想也经受了洗礼。
一、城市之峰——专业历奇
在大学三年时间里,我们参与过数次素质拓展活动。这次在香港,我们也参加了一项类似于素质拓展的活动,不过在香港他们有另一种称呼——历奇。目前协青社已经在全港打造出了专业历奇的品牌——城市之峰。
协青社的“城市之峰”项目是由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以及资深的社工设计的活动训练,它的重点在于让参与者对这一活动经历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积极的情绪,释放心理能量,以求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挖掘自身潜力。机构之所以聘请并训练青年成为专业历奇工作人员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也是青年人,青年人之间较有共同话题和亲切感,有利于团队关系的建立。专业历奇以积极的文化项目和历奇特有的专业技巧培育青年。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地结构挑战网阵、缘绳下降、攀石场和独木舟等。
这次我们班20位同学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由协青社工作人员joey和leo带领,志伟则担任我们团康工作(香港的团康工作就是我们内地的小组工作)的总指挥。我被分到了由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女生joey所带领的乌龟组,另一个小组则被称为猴子组,由leo带领。小组活动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上午我们参加了很多游戏项目。一开始我们与工作人员并没有相互介绍,而是直接参与了一项新奇小游戏。通过这么一个小游戏,我们之间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后面我们又进行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游戏项目。这些游戏当中的大部分是我们在内地所没有接触到的。
我们这次历奇的重点则是下午的高空挑战项目“high-v”,这个项目不仅能培养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对自身的认识和潜力的挖掘。站在10米高的位置上走钢丝,需要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搀扶,而且两条钢丝越隔越远,更需要partner之间的相互信任、步调一致和密切协调,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也是对我们自身勇气与毅力的挑战。
协青社的这个项目就是让青少年能够认识自己,体会团队的力量,学会与他人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对自我进行重整,做好人生规划。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这一次我们又得到了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
二、男女中心
协青社作为为边缘青少年提供危机介入的机构,其重要的一个部门便是男女中心。男女中心专门提供危机介入住宿服务,将通宵流连在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接回机构居住。中心的专业社工不单单为青少年提供个人及小组辅导,而且会尽快接触家长,一了解和处理年轻人离家的原因,好让他们能重返家中过正常生活。当他们离开中心以后,社工仍然会做六个月的跟进。
我们是分成四人一组去男中心实习的。刚到男中心,感觉那里就像一个家一样,有十几个8到18岁的青少年在那里住宿,还有几名社会工为其提供服务。
在这儿这群孩子们必须完成家务,并有规律的生活和上学。社工跟据其表现和态度进行打分并记录在案,然后决定给与奖惩和处罚。这种机制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其效果是可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矫正,培养其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作息规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中心是连为一体的,这样有利于社工仔细准确的把握孩子的现实状况和变化,及时对危机进行干预,更加深入的促使其发生改变。
通过向机构社工了解情况并在与这群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成员的基本状况。他们虽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其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依然表现的天真纯朴,眼神中流露出与人交往需求和对于进步的可望。他们的问题并非只是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因此,这里的社工在进行工作时不仅针对青少年个人,还充分调动了其他各方面的资源,着重协调其家庭关系和社交关系。
经过两晚的短暂实习,从总体上感觉到协青社危机干预中心的体制建设和工作技巧是我们内地所不能企及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迎头赶上的地方。
三、深宵外展
协青社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便是外展工作。协青社的深宵外展对每年365天都有活动其足迹遍布全港。从晚上十时到翌日早上六时,深宵外展队便会出动数量外展车,在街上搜寻那些18岁以下不能回家或不愿一回家的青少年,并将他们带回协青社男女中心或蒲吧进行辅导跟进。
我们有幸能随机构社工做了一个晚上的外展活动。在出发之前,社工们对前一天晚上的外展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分享与总结。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到做分享与总结是我们社工开展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外展中我们主要巡逻的地方有青年常去的公园,7-eleven,和麦当劳快餐店。在此期间社工们给与我们极大的支持,他们积极的引导我们与香港青年们交流,并耐心向我们讲解。经过这次外展工作我懂得与人建立关系和运用建立关系技巧的重要性。与人初次见面,最重要的是找到交往的突破口。
四、蒲吧
协青社有一个类似于内地青少年文化宫的的蒲吧。蒲吧又给种各样的供青少年娱乐休闲的措施。蒲吧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有问题青少年,一般的青少年只要办一张会员卡便可以在24岁之前在里面享受服务。
蒲吧与内地文化宫最大的不同是它里面有专职的社工对青少年进行辅导。青少年如遇到任何困惑,可以向当职社工寻求协助。
协青社蒲吧吸引了远近众多的青少年,青少年在这里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朋友,而协青社便可以以此盈利来充作机构运作的一部分资金,而且可以将更多的青少年纳入其服务干预的潜在对象,并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宣传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
既然蒲吧与文化宫如此相似,那么我们内地便可以将蒲吧的模式灵活的移植过来,增进青少年福利。
五、机构参观
作为实习内容的一部分,协青社青年学研究中心带我们在香港数个历史、文化、社区、公益机构进行参观。
这次机构参观不仅让我们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还见识了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和居民生活状况。
在整个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及其现代化的城市。温和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爽的海风,怡人的空气令人赞叹。绿色装点了整个城市,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令人羡慕。海路空交通四通八达。
从北京到香港令我感受到了历史和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别。香港就像我们内地未来的一幅美好蓝图,浏览了这幅蓝图,令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懂得知识、科教、文化的重要性,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为我们身边的人牟取福利才是生命的重要意义。
香港的今天就是我们内地的明天,我们也可以将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好。
【第12篇】新闻实习报告--香港星岛日报《超级睇楼王》
实习单位: 香港星岛日报《超级睇楼王》
实习时间:.8.1~.8.31
实习手记
实习机构简介
星岛新闻集团由着名商人何柱国创办,致力成为全球华人地区最具权威的跨媒体内容供应商,旗下出版物包括中文报章《星岛日报》、英文财经报章《英文虎报》以及多份娱乐休闲杂志、图书等。
其中《星岛日报》创刊于1938年,以香港为总部,同时于全球多个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设有海外办事处,出版16个海外版本,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发行。地产杂志《超级睇楼王》逢周六随报附送,提供香港及内地的地产市场信息以及家居设计消息,号称“全港销量最高,楼盘最齐最多。”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经济日报》的《置业家居》杂志。
实习工作简介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是《星岛日报》第一次接收的内地实习生。这一点除了让同事们觉得有点新鲜之外,并没有让实习机构放松对我们的要求。即使是实习,机构期望的仍然是马上能投入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需要老师指点带路的学生。于是在报道的第一天,我就被安排做有关澳门房地产的资料收集和采访,参与专题报道。
由于此前对财经地产知识不熟悉,对香港环境文化亦是一知半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如搭车认路,在出门前都要好好地考究地图一番,生怕走措路搭错车误了时间。一册地图常伴身旁。而较为书面化的普通话语言和行文套路不符合港人阅读习惯,显得生硬无趣。因此阅读香港报章杂志、询问相关的地产知识以及学习书写风格变成每日功课。在同事们的指点下,工作渐入轨道,对一些如换楼客、上车客、用家、买家等具地方文化特色用语亦开始熟习。
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多番出席记者招待会以及参观楼盘新开放的示范单位,搜集资料提供选题,参与焦点故事、睇新盘、一周新盘精选、澳门专题报道、内地新盘透视等多个栏目的采写工作,熟习港、澳以及内地三地房地产信息。其中一周新盘精选是独立完成,主要是对示范单位设计风格和理念的诠释和描述。另外,还协助记者约请有关个人和装修公司接受采访,完成巡铺天使以及装修系列等两个栏目的采访工作。
实习感想
练就“铁脚马眼神仙肚”
新闻业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人有我有,人无我亦有”才能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前线记者们练就“铁脚马眼神仙肚”,搭通眼耳口鼻四觉天线,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此前一味将记者会上公布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就觉得完成任务,不知道席间言语亦是非常重要。有一些记者会上没有谈及的内容席间谈笑或有透露,欢声笑语亦可作为花絮娱乐受众。同其它报社的记者相识交谈可以了解行家们对同样消息的看法和不同报社的处理方法,收获非浅。甚至与发展商、代理商等交换名片也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礼貌。名片可以帮助记者在写作遇到疑惑时尽快找到可以联系和提供信息的人。
阿甘的母亲说,人生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所以,你唯有随时准备着。
“不做二度新鲜人”
实习生是学生,但不能只是学生。同事们都很忙,“工作挣钱供房子养孩子”,不可能可以像老师般手把手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实习固然可以提供实战的平台,但实习过程的学习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推敲摸索。所以,实战经验不应该等到出去实习才得到锻炼,更应该于在校学习中获得积累,应善用学校、学院提供的各种资源锻炼实务能力,熟习新闻采写、报纸编辑、电视制作等专业技能。这样可以将学习建立在更高的平台之上,无论是提供实习的机构还是实习生个人都能获益。
走出校门就不应该再是新鲜人。
附:在《超级睇楼王》实习五周发表的署名文章
发表时间 栏目名称 题目 篇幅
8.6
306期 焦点故事1
(协力) 北角新贵慧云峰
击起东区楼市 6版
专题报导 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区 带旺旧城三四线商铺 2版
.8.13
307期 睇新盘3“空中花园大宅”首度登场 郝德杰山120天长成交 1版
.8.20
308期 一周新盘精选 港岛君悦华庭
现代中式“贵族屋” 2版
睇新盘4何文田雅利德桦台 顶层3层复式“添食” 1版
新盘透视1祈福新村 “活力花园”第2期连基本装修尺价400元 1版
.8.27
309期 一周新盘精选 上水高尔夫景园
“意气风发” 1版
西环绿意居
素雅“型”仔屋 1版
.9.3
310期 一周新盘精选 北角港逸轩
带出家的气氛 2版
新盘透视 中山凯茵新城买楼送休闲球车 尺价1115元 1版
【第13篇】10月新闻实习报告范文--香港《文汇报》
实习单位: 香港《文汇报》
实习时间:xx.7~xx.8
香港暑期实习报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资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队”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是集文字,摄影,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文汇报》突发组的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后我每天阅读了大量不同的报纸,发现同样的事件不同报纸报道出来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读者群,我们不能断然认定哪一个更优,但重要的是这让我看见了香港这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让人看待事物,同时提高我辨证思维的能力。
到报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开始独力采访了,总编没有把我当一个学生看,可是一个真是的员工,这让我又兴奋又有压力。通常做采访前要了解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然后才接到采访通知,没有电脑也无法查阅相关资料。于是我通常会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车的时候听电台,了解今天的新闻,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认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环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了解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训练,原本连地图都看不懂可以称做“路痴”的我已经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图在手,没有不懂去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我一边记笔记,一边留意的提问。一开始两天自己的速记能力真的很差,什么都记,或者记得东西自己都看不懂,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时依赖了录音笔的后果,提问时也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不敢问。几天下来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记录时抓住重点,得心应手了很多,也敢大胆的提问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何一间中学采访。8月10日一早8点,我来到香港的一着名中学皇仁书院等待会考放榜结果。8点45分,学校开始派发考试成绩单,校方有消息传来本校今年出了四个10a状元,我立即把消息报告给报社总指挥,总指挥交代我务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资料。发成绩的过程中,校方暂时无暇安排我们采访状元,我们一群就自己纷纷到处在学生中穿行,听其言,观其色,确保尽快找到那四个状元,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有同学已经拿着成绩单离开校园,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那四个状元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这条新闻。突然我抬头看见几个电视台的和摄影师匆匆从后门离开大礼堂,我连忙叫上旁边的行家快速奔跑过去,后来在礼堂外一间小的接待室里发现了四个学生和几个,原来他们已经暗中安排了状元在此采访,幸好我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采访第一个状元,没有错过重要的内容,而等我们采访到第三个状元时,一些后来的才纷纷赶到。在我就快采访完第四个状元的时候,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到另一间中学有新的采访任务,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时间完成了四个状元的采访,否则此时就无法去完成新的任务。做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脑一刻都不能松懈,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良机,失去新闻。
做,你什么都要懂
在《文汇报》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接触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签名游行,就业调查,粤剧发展,美体修身,抗日纪念,邮票发行,按摩大赛,月饼展销,环保,医疗设备,中药保健,会考放榜,地铁调查,香港迪士尼等等,这些不同采访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都是需要了解的。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采访任务之后,报社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今日突增一条关于全港中药材可能含农药超标的重要新闻,让我去了药店了解关于人参当归田七等药材的一些资料,并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药店想做采访,但所有的大药店都表明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我是连田七当归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间较小的药店与老板沟通成功,他同意让我在那里拍照并给我讲解了一些关于药材的知识,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这让我越发感觉到应该是通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留心身边事物,积累不同的知识。
突发新闻:等待8小时为了8秒
在报社的最后两天里,我跟随突发新闻组做突发新闻,包括去慈云山派米现场,火灾现场,树木倒塌现场采访和拍照,不过时间做得最长的就是在医院门口等新闻。香港8月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就是“七岁男童贤仔被斩案”,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关注,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被斩伤男童医院病房的门口等新闻。在狭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见约二三十个,有的摄影抱着相机蹲在门口,有的电视穿者西装革履手拿话筒靠在墙边休息,有的一手捧着饭盒,另一手还忙着打电话报料,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把摄象机放在身边。身边的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了。由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被斩伤的男童的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所以们每天都必须守在医院和现场随时报道最新情况。我于是也和其他一同在病房门口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病房没有一点动静,我开始有点待不住了,旁边的看出来了,笑着说:“闷不闷啊,有时做就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等了一天什么新的进展也没有,突然歌手陈慧琳探访贤仔,我们啪啪连忙照了几秒钟相,于是成为头条,有时候新闻是等回来的,等了八小时只是为了八秒钟。”原来除了抢新闻,等新闻也是应具备的能力。
3.写稿
实习的一个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稿件,一共发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张照片。稿件一般不会要求很长,大概600-700字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第二天就上了报。但是也有编辑退回稿件让我自己修改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导语。
沟通
采访过后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当我把收集到的料报给编辑听后,他们一开始会告诉我,稿应该怎么写,捉住什么point。几次之后,他们会问我你觉得这篇稿应该怎么写,要写哪个piont。当听到编辑说,对,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高兴,当有时编辑会指导我说其实另一个点会更好一些,我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想想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没有想到。
导语
我导语写的不好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冗长,没有突出新闻点,二是找错了新闻点。经过几次编辑的指导,自己才慢慢有了进步。写导语时一定要想着读者最想知道什么,读者觉得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读者是否看完导语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闻内容。香港报纸的导语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区别开的,用较为醒目的字体显示,除了读者有兴趣的新闻,其他新闻读者通常就只看导语,所以导语非常重要。
准确性
在报社刊登文章不同于你在学校交功课,学校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你真正成为的时候,你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次的教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时我突然收到编辑的电话,问我文章中一个数字是否确切,我心里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来,说应该没错的。编辑立刻说我们报纸的是要对读者负责的,如果出了错,会被人告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查阅的自己的笔记后,给了编辑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二天报纸出版后证明我确实没有出错。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经验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新闻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热情友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印象深刻。在路上问路,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和人们认为香港人势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般总是相互礼让,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会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自由意味着的包容和选择。特别是电台的一些节目,有来香港可以带上一个小收音机,你会听见真正言论自由的声音。说到选择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到香港想买一张电话卡,发现有很多的电讯公司,很多种的服务,我这些在大陆一贯只是知道“移动”和“联通”的人竟然一时间不知怎么挑选哪个最适合自己,突然发现没有选择的我们早已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香港节奏快,虽然平时在一些香港的电视剧看到过,但当你真正处在站在错综复杂的街头,看见身边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过,在电梯上快跑,在地铁里狂奔,你才会真正感叹这个走在时钟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个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也曾试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上,同事经常也是废寝忘食的赶稿,晚饭常常是11点后才吃,一开始我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和我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自豪神情让我感受到到这也就是香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但对此我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的值得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否则这种“搏”也会变成一种盲目。
香港东西贵也是众所周知的。出门在外实习要学会照顾自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是一天一顿面包,一顿饭,一顿泡面。由于平时吃蔬菜非常贵,我们就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市场买点青菜用水烫熟蘸酱油吃。
这么样一个月也过来了。一个月前我带者从大陆买的《文汇报》怀着兴奋踏上香港,一个月后,当我捧着最后一份有着我的名字的《文汇报》走出报社大门时,不知不觉间,泪留满面。庆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实习,一个月的成长,一个月的艰辛,一个月的收获,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暑假。
今年寒假在熟人的介绍下我来到了xx网络科技公司进行认识实习,虽说是一个小的网络公司,但处处显现着大公司的制度性与规范性。xxx网络科技公司成立于xx年,是一个服务性的购物网络公司。它是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公司。...
在这实习的期间,使我的生活很充实,自己感觉很快乐。衷心地感谢栏目组里老师们的的指导,让我我从每个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和刻骨铭心让我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这会是我一生的财富。
一、企业概况(一)实习单位位于xx市中部物流中心组团的核心片区的xx,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该司专心制作以塑料制品的开发与生产为中心,已经逐渐形成以一系列玩具、塑料软管为主要产业,营销产地主要以国内贸易为主。
一:实践目的今年的暑假虽然不是很长,但还是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近年来,社会实践似乎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各地各年级的学生都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xx实习已经五个月了,短暂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前言:社会实践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步入社会的奠基石。实习小编下面也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会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顶岗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最后的冲刺阶段,更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阶段。它让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坡道。
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报告实习学校:**************中心学校实习时间:35天(xx.07.07-xx.07.07)指导教师:*************指导班主任:******************实习生:*****************实习班级:三(1)班实习内容:小学英语课(三年级)、实习...
【第14篇】寒假香港协青社实习报告范文
今年寒假我们班同学踏入香港这片美丽的阳光海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从各方面对香港做了一次大体上的了解,包括其城市的发展历程,市政建设,社会生活状况,社会福利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作的开展状况。通过这次实习,我的眼界得到了拓展,思想也经受了洗礼。
一、城市之峰——专业历奇
在大学三年时间里,我们参与过数次素质拓展活动。这次在香港,我们也参加了一项类似于素质拓展的活动,不过在香港他们有另一种称呼——历奇。目前协青社已经在全港打造出了专业历奇的品牌——城市之峰。
协青社的“城市之峰”项目是由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以及资深的社工设计的活动训练,它的重点在于让参与者对这一活动经历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积极的情绪,释放心理能量,以求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挖掘自身潜力。机构之所以聘请并训练青年成为专业历奇工作人员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也是青年人,青年人之间较有共同话题和亲切感,有利于团队关系的建立。专业历奇以积极的文化项目和历奇特有的专业技巧培育青年。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地结构挑战网阵、缘绳下降、攀石场和独木舟等。
这次我们班20位同学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由协青社工作人员joey和leo带领,志伟则担任我们团康工作(香港的团康工作就是我们内地的小组工作)的总指挥。我被分到了由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女生joey所带领的乌龟组,另一个小组则被称为猴子组,由leo带领。小组活动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上午我们参加了很多游戏项目。一开始我们与工作人员并没有相互介绍,而是直接参与了一项新奇小游戏。通过这么一个小游戏,我们之间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后面我们又进行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游戏项目。这些游戏当中的大部分是我们在内地所没有接触到的。
我们这次历奇的重点则是下午的高空挑战项目“high-v”,这个项目不仅能培养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对自身的认识和潜力的挖掘。站在10米高的位置上走钢丝,需要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搀扶,而且两条钢丝越隔越远,更需要partner之间的相互信任、步调一致和密切协调,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也是对我们自身勇气与毅力的挑战。
协青社的这个项目就是让青少年能够认识自己,体会团队的力量,学会与他人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对自我进行重整,做好人生规划。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这一次我们又得到了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
二、男女中心
协青社作为为边缘青少年提供危机介入的机构,其重要的一个部门便是男女中心。男女中心专门提供危机介入住宿服务,将通宵流连在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接回机构居住。中心的专业社工不单单为青少年提供个人及小组辅导,而且会尽快接触家长,一了解和处理年轻人离家的原因,好让他们能重返家中过正常生活。当他们离开中心以后,社工仍然会做六个月的跟进。
我们是分成四人一组去男中心实习的。刚到男中心,感觉那里就像一个家一样,有十几个8到18岁的青少年在那里住宿,还有几名社会工为其提供服务。
在这儿这群孩子们必须完成家务,并有规律的生活和上学。社工跟据其表现和态度进行打分并记录在案,然后决定给与奖惩和处罚。这种机制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其效果是可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矫正,培养其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作息规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中心是连为一体的,这样有利于社工仔细准确的把握孩子的现实状况和变化,及时对危机进行干预,更加深入的促使其发生改变。
通过向机构社工了解情况并在与这群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成员的基本状况。他们虽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其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依然表现的天真纯朴,眼神中流露出与人交往需求和对于进步的可望。他们的问题并非只是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因此,这里的社工在进行工作时不仅针对青少年个人,还充分调动了其他各方面的资源,着重协调其家庭关系和社交关系。
经过两晚的短暂实习,从总体上感觉到协青社危机干预中心的体制建设和工作技巧是我们内地所不能企及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迎头赶上的地方。
三、深宵外展
协青社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便是外展工作。协青社的深宵外展对每年365天都有活动其足迹遍布全港。从晚上十时到翌日早上六时,深宵外展队便会出动数量外展车,在街上搜寻那些18岁以下不能回家或不愿一回家的青少年,并将他们带回协青社男女中心或蒲吧进行辅导跟进。
我们有幸能随机构社工做了一个晚上的外展活动。在出发之前,社工们对前一天晚上的外展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分享与总结。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到做分享与总结是我们社工开展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外展中我们主要巡逻的地方有青年常去的公园,7-eleven,和麦当劳快餐店。在此期间社工们给与我们极大的支持,他们积极的引导我们与香港青年们交流,并耐心向我们讲解。经过这次外展工作我懂得与人建立关系和运用建立关系技巧的重要性。与人初次见面,最重要的是找到交往的突破口。
四、蒲吧
协青社有一个类似于内地青少年文化宫的的蒲吧。蒲吧又给种各样的供青少年娱乐休闲的措施。蒲吧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有问题青少年,一般的青少年只要办一张会员卡便可以在24岁之前在里面享受服务。
蒲吧与内地文化宫最大的不同是它里面有专职的社工对青少年进行辅导。青少年如遇到任何困惑,可以向当职社工寻求协助。
协青社蒲吧吸引了远近众多的青少年,青少年在这里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朋友,而协青社便可以以此盈利来充作机构运作的一部分资金,而且可以将更多的青少年纳入其服务干预的潜在对象,并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宣传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
既然蒲吧与文化宫如此相似,那么我们内地便可以将蒲吧的模式灵活的移植过来,增进青少年福利。
五、机构参观
作为实习内容的一部分,协青社青年学研究中心带我们在香港数个历史、文化、社区、公益机构进行参观。
这次机构参观不仅让我们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还见识了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和居民生活状况。
在整个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及其现代化的城市。温和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爽的海风,怡人的空气令人赞叹。绿色装点了整个城市,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令人羡慕。海路空交通四通八达。
从北京到香港令我感受到了历史和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别。香港就像我们内地未来的一幅美好蓝图,浏览了这幅蓝图,令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懂得知识、科教、文化的重要性,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为我们身边的人牟取福利才是生命的重要意义。
香港的今天就是我们内地的明天,我们也可以将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好。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香港实习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