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备注:模板仅供参考,如学校有更好的设计可以自行调整
姓名 | 学校 | ||||
任教学科 | 任教学段 | 职称 | |||
学习宣言 | (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自己参加这次2.0培训的学习宣言,可参照自己的教育初心、育人座右铭等。) | ||||
发展困境与需求 | (说明自己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然后梳理出自己明确的发展需求,可包括:职称评聘、活动获奖、课题申报、课堂管理、家校共育、课堂教学专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梳理:①发展困境②成长需求) | ||||
2.0融合点 | (根据上述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成长需求,从提升工程2.0的角度寻求促进个人发展的有机融合点,并明确本次提升工程2.0的自我发展目标。) 例如: 1. 借助2.0契机,参与2.0系列教学比赛、活动等,获得相应荣誉,助力教师职称的评定; 2. 通过2.0产出个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案例,提高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借此案例申报教育部、省市级的案例; 3. 在2.0项目学习中,深度思考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否有效等问题,从而产出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 4. 通过2.0的项目学习,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大型直播活动,借此2.0的机会了解全国优秀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法,也将自己学校、教师个人的学习成果、思考面向全国、全省推广辐射,若表现优秀还能被中国教师研修网聘请为一线专家,邀约录制课程,面向全国推广; 5. 把自己正在做的信息化相关论文、正在准备的赛课活动融合起来,把事情“融多为一”,为自己减负增效; 6. 其他 | ||||
学习目标 | (结合前面的需求与融合点,明确本次2.0的个人学习目标,这部分比较具体,建议用数字量化。) 例如: 1. 顺利通过2.0培训,所有作业都优秀/合格; 2. 产出1个优质的融合多个能力点的教学课例(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辅助资源等); 3. 产出1个与优秀教学课例对应的“一课多点”说课资源(说课资源包括:说课PPT、说课稿、说课视频、辅助资源等)【注意:“一课多点”指的是一节完整的课中,教师融合应用了多个能力点,以此来体现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水平,融合能力点越多、覆盖的维度越丰富是一节课融合信息技术的一个表现,当然,注意勿全课都是信息技术,应在需用时再用】; 4. 撰写1个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论文; 5. 申报或完成1个未开始/正在进行的信息化相关课题; 6. 参加1场中国教师研修网策划的全国或全省大型直播活动,让更多人看见; 7. 成为中国教师研修网外聘一线专家,争取能录制一堂课,或者被邀约参与其他省市国培、省培等2.0项目的现场讲座,获得相关奖励; 8. 其他 | ||||
达成路径 |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说明自己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该如何实现,厘清自己再本次2.0研修学习中的自我要求与具体做法,建议列出学习成长时间规划表。) 例如: ***成长规划标表时间节点内容4.2前全览2.0项目,找准学习定位,明确学习目标与态度5.15前所有2.0线上任务全部完成并过关6.5前结合区级教学比武大赛,精心设计1堂课,完成1个优秀的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课例6.22前完成所有2.0考核作业,并争取全部优秀5.20-7.16撰写并申报2.0相关的案例、课题争取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1场直播活动,进行案例分享与圆桌论坛等注意事项l 摆正心态。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l 找准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学习,有效提高;l 团队协作。个人学习中多和同事、领导、研修网交流,开拓视野、拓展思维认知。 | ||||
能力点选定 | (结合学校选择的能力点范围,确定个人研修的能力点。【特别提醒】:按照四川省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要求,每人需完成3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考核,覆盖“四学”中的2个维度,并且需在最终的课堂实录中综合应用和体现。) 例如: (可以选择超过3个能力点,最终认证材料提交需覆盖2个维度的3个能力点) 维度能力点认证材料教学设计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方案;2.学情分析报告学法指导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1.实施计划;2.技术使用记录;3.学生反思学业评价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1.评价工具及说明;2.学生活动案例;3.教师反思 |
附件:30个微能力点名称及“四学”维度、信息化教学环境说明
“四学”维度 | 微能力点 | ||
A.多媒体教学环境 | B.混合学习环境 | C.智慧学习环境 | |
学情分析 |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B1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练习 | / |
教学设计 |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 |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 / | / | |
学法指导 |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 |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 |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 / | |
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 / | |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 / | / | |
学业评价 |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 B10档案袋评价 |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 |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 / | / |
三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说明: | |
A.多媒体教学环境 | 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教”,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
B.混合学习环境 |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学”,即教师通过环境支持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
C.智慧学习环境 | 用智能教育设备支持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 |